跳到主要內容區

109年度計畫方案

          

策略一:提升傳統表演藝術教育質與量

方案1-1: 經典劇目傳承

    戲曲傳統人才培育必須從小培養,本校身為臺灣唯一傳統戲曲學府,通過十二年一貫制,在學校中重視「師徒傳承」學習模式以及「口傳心授」教學方法,嚴格的訓練之外,更要與產業密切的連結,使更多數的學生能學以致用,不枉費十二年付出的心血,本校專業演藝團隊,亦是學生銜接職場最好的訓練基地。


    鑑於大師開班單獨授課不易,且人力物力龐雜,本方案規劃結合各劇種之經典劇目,「做表唱念、口傳心授」、「唱譜劇本、數位實錄」以演代訓的舞台實踐;讓珍貴戲曲文化得以長遠留傳,因此將藉當今錄影技術輔助,紀錄大師詳實教學過程,保存大師教學之風範,以影音或文字資料作為表演或教學上之參考,亦或可公開成為戲曲表演藝術之教學典範。


    以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三個劇種邀請國內傳統表演藝術大師以劇目為單位,傳承臺灣獨有的表演作品或表演流派風格,並以有計畫地進行四年,以期讓經典劇目傳承、大師風範長存。以下分別述之。

1-1-1:京劇學系「京劇武生朱陸豪藝術傳承計畫」
傳承指標:

    朱陸豪老師自幼坐科「小陸光」第一期,曾為陸光劇隊、國光劇團當家武生,師承賈斌候、穆成桐、李環春、孫元彬、白雲明等,所學武生劇目甚多,演出經驗豐碩,演技精湛,尤以「猴戲」著稱,有臺灣「美猴王之稱」。其舞台表演藝術讓喜愛京劇的戲迷們無法忘懷,如《惡虎村》、《鐵籠山》、《伐子都》、《鍾馗嫁妹》、《武松》、《齊天大聖美猴王》等,其親授的弟子李家德,2019年憑《陸文龍》一劇拿下傳藝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本校京劇學系力邀朱陸豪做為校務特色躍升計畫第一年的大師班教師,將傳承其多年的演藝技藝與舞台經驗,讓京劇學系武生組學生得以學習原汁原味保留於臺灣的武生名劇《惡虎村》。

 

劇藝特色:

    《惡虎村》是高難度武生戲,講究大武生做派與短打武生的俐落精悍,是武生標竿之作,看的是武生派頭夠不夠有「份」兒。朱陸豪之《惡虎村》更是承襲京劇第一代來台名師:李環春、張家班之張義鵬、曹駿麟等京劇名家,保留了未經對岸因文革受到大幅修改劇藝及劇情內涵。朱陸豪老師將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手把手的對傳承學生親自教授示範,先加強該劇的基本功、把子功、圓場、身段,接著以念白、吊嗓,說明劇中人物的表演特色及角色分析,訓練唱腔與嗓子,學習完整人物劇情走位,熟悉演唱台詞、身段程式,接著全體說戲,響排、彩排,進入演出。


    《惡虎村》一名《江都縣》,又名《三義絕交》。故事本事見《施公案》第六十四至六十八回。演員沈小慶編,前有《酒樓》、《辭館》二折,有與《四霸天》連演者。為民初武生泰斗楊小樓代表作。《惡虎村》在戲曲舞台是家喻戶曉的劇目,每一場的人物性格彰顯分明,情節緊湊,開打不拖泥帶水,使得本劇更具特色與魅力。希冀透過本次躍升計畫將此劇目技藝保存傳續於臺灣劇壇。


    本計畫除了由朱陸豪老師本人親自教授,本校出自復興、陸光劇校等教師,如,劉光桐、齊復強、丁一保老師協助排練,使本劇得以展演後,保留臺灣武生精髓劇目。

 

質化指標:

深化武生行當表演功法,學習武生細膩人物作派、琴師、鼓師技法傳承。
 

量化指標:

參與演出學生8名,京胡1名、鼓佬1名。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一、聘請朱陸豪親授《惡虎村》(傳統骨子老戲)
二、聘請朱陸豪親授《鐵籠山》(傳統骨子老戲)
三、聘請曹復永親授《呂布與貂蟬》(復興劇校版、傳統骨子老戲)
四、聘請唐文華 (國光劇團一級演員)親授《千里走單騎》(關老爺戲,斬顏良起-古城會止)

 

1-1-2 臺灣京崑劇團復排失傳老戲《八百八年》
傳承指標: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前身為「復興國劇團」,成立至今已58年。在藝術專業上以「繼承傳統」與「現代創新」兩條路並行,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劇目,並與各界大師合作,打造京劇與崑劇精品藝術,發展臺灣獨特的創意文化,同時涵養紮根本土各劇種,對於臺灣戲曲的歷史與藝術風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本次傳承之骨子老戲《八百八年》,是難得一見的連台本戲,民國60年代,復興劇團由電視國劇重建,蒐集京劇版本相關文獻,2014年曾聘請京劇在臺灣所培養出的第一代京劇人──何興義老師,擔任主排導演,與劇作家沈惠如老師整理大戲精華,復排整編為三日連演,造成藝文界轟動。相較於對岸於文革後,此劇資料不全,不見於舞台,本團此次再度縮為一日版本,具有傳承之意義。

 

劇藝特色:

    《八百八年》的原始出處《武王伐紂平話》及《封神演義》,本次以〈女媧宮〉、〈進妲己〉、〈比干諫〉、〈渭水河〉、〈火焚摘星樓〉五個折子戲,串演為一個晚上的演出,較符合現代觀眾欣賞習慣,連台大戲的上演,在當今臺灣京劇界實屬罕見,考驗著劇團的人力資源與舞台調度,2014年演出後,廣受好評。此次以「舊瓶裝新酒賦予老戲新生命」傳承經典好戲。表演行當以老生、花臉、花旦為主要腳色,特聘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傳承老生、本團一級演員丁揚世、朱民玲,傳承花臉與花旦,堪稱一時之選。
 

質化指標:

濃縮連台本戯,保存京劇在臺灣獨有的老戲經典
 

量化指標:

重點培育實習團員3名,學生10-12名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一、聘請唐文華、丁揚士、朱民玲復排親授《八百八年》(復興國劇團版)
二、聘請國寶藝師戴綺霞、朱民玲親授《馬寡婦開店》
三、聘請楊蓮英傳親授《奪太倉》
四、聘請李來香、丁揚士親授《赤桑鎮》《鍘包勉》

 

1-1-3 歌仔戲學系「廖瓊枝經典劇目傳承及保存計畫」

    本土歌仔戲國寶廖瓊枝素有「臺灣第一苦旦」美譽,被譽為「東方最美的詠嘆調」,人生經歷宛如臺灣歌仔戲史,經歷臺灣歌仔戲外台、內台、廣播、電視、舞台歌仔戲的洗禮,1970年代即為歌仔戲未來傳承接班的人才培育付出極大心力,1983年開始展開歌仔戲的薪傳工作、1989成立「薪傳歌仔戲劇團」,其中《陳三五娘》、《山伯英台》、《什細記》、《王寶釧》、《王魁負桂英》等劇目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紀錄保存,成為歌仔戲經典劇目。得過獎項無數,如:文建會第1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藝術教育貢獻獎終身成就獎、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等,堪為臺灣戲曲人之典範。
 

劇藝特色:

    本次躍升計畫除廖瓊枝老師之外,擬另聘王金櫻老師及小咪老師,三位老師分別就專長劇目授與傳承及保存,藝師們之臺語文造詣精深,歌仔戲唱唸方面更有其獨特韻味,本計畫擬將課程分為:數板式唸白、歌仔戲唱腔精進、四句聯開場詩、經典折子戲、全本經典劇目。


    在歌仔戲的唱唸學習上,藝師的行腔轉韻及咬字發聲,對於學生學習而言是較為艱難的一部份,尤以咬字及發聲為重要核心,學生經由本計劃之傳授學習,能進一步地在咬字方面有鮮明的進步,若能長期延續藝師的教學,在行腔轉韻方面必能更為深入,除學習藝師們的劇藝專長亦可學習老師們敬業謙卑精神。本計劃之實施對於青年學生而言,是一種藝德方面的再進修,在歌仔戲唱唸方面的學習,除了吸收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及不同的行腔轉韻方式,也感受到臺語文及歌仔戲唱腔之美。《寒月》是標準苦旦情節,有益學習歌仔戲廖派苦旦風格,以戲代功訓練咬字行腔,教學過程中輔以張孟逸老師協同教學。

 

質化指標:

強化咬字行腔、學習敬業謙卑的精神,劇目之琴師、鼓師技法傳承。
 

量化指標:

參與演出學生8名,主胡1名、鼓佬1名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一、廖瓊枝老師親授:《寒月》(又名錯配姻緣)、《金華府奇案》
二、王金櫻與小咪老師:四句聯、開場詩教授及親授劇目《油罈記》(又名殺子婆、殺子報)、《呂蒙正》(又名破窯記)

 

1-1-4 客家戲學系「黃鳳珍、張雪英藝術傳承計畫」
傳承指標:

    本校客家戲學系以傳承及發揚客家文化為主要任務。舊時的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京劇、民俗技藝、原住民舞蹈等,曾是臺灣生活上不可缺少的文化育樂活動。隨著社會變遷,休閒育樂活動型態多樣化,傳統戲曲漸趨式微。身處地球村的我們,要有國際化的趨勢,最大差異就是在地化,而客家戲深具地方文化特色,不論是演員表演、鑼鼓聲腔、虛實相生的舞臺觀念、以至於化妝、行頭、戲服等,都具客家文化特色,在在皆能代表臺灣的國際化發聲。


    本次躍升計畫以客家戲曲中最具特色的「採茶小戲」《張三郎賣茶》作為經典傳承劇目。特聘國寶級師資黃鳳珍老師與張雪英老師教授,為學生強化客家小戲的語言、聲腔、唱唸做深刻的雕琢。傳習客家戲丑旦表演特色以及國寶藝師的代表劇目。

 

劇藝特色:

    《張三郎賣茶》系列表現客家戲曲「九腔十八調」的各式曲調及改良平板,訓練演員唱念口齒清晰,紮實客家曲調基礎。表演上能掌握丑、旦各式人物型態。本次以《張三郎賣茶》十大齣〈茶郎回家〉、〈盤茶盤賭〉作為經典傳承。
〈茶郎回家〉講述兄弟三人在外賣茶許久未返,這日張文賢收到家書,得知母親病體轉好,催促大夥返鄉相聚,張文華因秀嬌有孕,留在城中照顧妻子。文賢與文重兩兄弟啟程回家。到家之際適已深夜,在門口叫喚妻妹,因是半夜時分,姑嫂不確定叫門者身分,遲遲不敢開門,只好問起當年分別情形,兩兄弟回答無誤,才得以入門。劇中唱腔【陳士雲】演繹對唱,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盤茶盤賭〉講述兄弟倆回家後,張文重見大嫂繡屏殷勤的招呼大哥文賢,自己的妻子慧蓮卻張口伸手要賣茶錢,心裡正覺得妻子不賢慧。但慧蓮直接盤問賣茶所得,讓文重不由得心虛,一再推拖,情急之下,轉而問妹妹玉荷,妻子在家的情況。不料,玉荷竟說起二嫂是非,氣得慧蓮收拾包袱,轉身要回返娘家,在母親說勸之下,文重與玉荷向慧蓮賠罪,一家喜氣團圓。充分表現採茶戲曲歡愉氣氛的圓滿結局,表現丑旦表演之精髓。

 

質化指標:

掌握丑旦表演風格特色,強化唱念與曲調基礎,琴師、鼓師技法傳承。
 

量化指標:

參與演出學生14名,主胡1名、鼓佬1名。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藝師黃鳳珍、張雪英親授:
一、經典採茶小戲:《張三郎賣茶》系列,雕琢唱、唸。
二、客家大戲:《乞米養狀元》、《孝子不記恨》、《婆媳風雲》。

 

方案1-1經典劇目傳承預期成效:

    本方案為傳承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三大劇種,每年持續繼承大師代表劇目或臺灣保存即將失傳的老戲,在質化上,為臺灣戲曲新秀厚實根柢,保存臺灣傳統表演藝術,量化上繼承劇目與新秀數量,可望年年增加。本方案除了上述聘請臺灣大師級藝師傳授其生涯代表劇目之外,另規劃大師教學課程影音記錄,展演實錄,出版數位教材或上傳網站,供遠距大眾一睹大師風采,為文化傳承紀實,推廣與普及,永久流傳。

 

方案1-2: 強化學生職能—吊嗓
    「吊嗓」是戲曲演員訓練「唱功」演唱技巧及嗓音特有方式,亦作「調嗓」。戲曲藝術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唱為首要,故嗓子和唱功訓練是演員一生的功課。京劇學系主要是京胡和(崑曲)笛子、歌仔戲和客家戲主要樂器是「殼子絃」椰胡。本校礙於經費有限,往往學生吊嗓僅1名主胡,琴師輪流至各行當,不僅磨練唱功的時數不足,學生亦難與琴師培養默契。


    本校不僅需培養演員唱功,亦需培養樂師;希冀藉由吊嗓方案,落實戲曲表演與戲曲音樂人才之專精化。目前各系僅實習演有聘請琴師協助吊嗓練習與排練,主副修時段並無琴師吊嗓。本計畫將協助各系聘請主胡老師,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每週增加6節,每學期學院部18週、高職部20週。全學年新增1368節吊嗓課。並橫向結合「主副修」、「實習演出」之課程,在實際劇藝排練劇目中,增加唱段劇目。

 

預期成效:

  1. 磨練學生唱功技巧,找回耳音、習慣與琴師和樂團工作。
  2. 開發學生嗓音運用及變聲期之保養維護,進而開發學生演唱實力。
  3. 配合行當與課程標準劇目唱段,依學生聲線嘗試行當轉換與跨越,增加學生精練所學唱段劇目。


方案1-3:友善教學空間
    本校在教學課程結構規劃以專業學科40%、專業術科60%比例配當。專業術科課程的教學向以師徒薪傳、專業分組、口傳心授、親身示範,教學環境則在本校練功教室、實習劇場、術科教室,故完善教學設與良好空間,方能讓老師們發揮所長,給予學生最好的學習。
本方案期望改善教學設施及器材缺失,提供老師、學生安全教學及學習環境,故將以改善或添購防護設備及裝置為主要訴求,營造友善教學環境。

 

執行重點:

  1. 更新補充耗損折舊練功器材道具

提供學生足額練功器材,如各種把子如:刀、劍、槍、鞭、大刀;練功鞋;如:蹻鞋、厚底,器具;如:練功桌椅、練功墊、彩綢子、大小旗幟等。

  1. 練功房安全防護改善-更換木質地板、地毯、通風設備及牆面粉刷

本校練功房木質地板,長期以來不堪高頻率使用,地板常有凹陷,在缺乏維修經費下只有先做記號,以免學生因翻滾落地時觸地,造成身體輕則挫傷,重則不可回復的損傷。故藉此全面改善木質地板與地毯,給予學生安全學習場地。木柵校區學藝樓練功區為過去為建築中庭,為練功教室之用途,為增加學生練功場域,改建為練功房,但長期以來有通風不佳、漆料剝落等現象,擬改善通風設備與漆料剝落等問題,提供師生健康環境之排練空間。

  1. 教室空間改善

本校之排練教室、學科教室、琴房和合奏教室,因長年使用,建築物老舊,隔音效果不甚理想,規劃加強教室隔音及防水效果,減輕對其他科系上課及辦公區域之干擾。

  1. 教學設備、舞臺道具製作工具機,及防護設備採購(特技安全防護)

因應時代趨勢的改變,許多教學設備不夠符合當前教學之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或採購新的教學設備、工具機、防護設備等。如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投影機、VR設備、工具機、防護用具等教學設備、專業課程設備,及相關安全防護用具購置。

 

預期成效:

  1. 練功器材道具充足更新,使學生安心練習,增強技藝學習。
  2. 改善練功房及舞台製作防護設備及通風裝置,更換地毯及泡棉墊,減少學生練功受傷,營造安全學習環境。
  3. 改善琴房及合奏教室隔音防護,減少相互干擾提高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

策略二:培育新生代戲曲接班;擴增戲曲藝術普及

方案2-1: 專業培育平台
    由本校臺灣京崑劇團、臺灣特技團、青年實習劇團三個表演專業團隊之指導與培訓,扶植傳藝新苗,拓展學員職涯發展空間,使戲曲接班永續傳承。


    建立選拔機制,訂定本計畫實習平台要點,提供本校六系技優生約24名,分別進入三團實習,每人約共演出10場,參加三團和校內推廣之演出活動,全年參與預計將有240場次/人次。

 

執行重點:

  1. 獲選學員進行1年實習,組成涵蓋表演、編導、音樂、技術、研究、推廣等不同專業表演藝術領域。
  2. 依據培訓學員之專長及特質,調整培訓師資,安排參與本校臺灣京崑劇團、臺灣特技團、青年實習劇團演出計畫,精進及實踐所學。
  3. 訂定具體質、量化指標,邀請校內外表演藝術、文化創意、藝術管理及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針對學員之展演、技術、管理、研究工作表現進行評鑑,提升學員個人整體表現。

 

預期成效:

帶動並維持傳統表演藝術的薪傳工程:提供傳統戲曲畢業生,以及有志於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進入職業劇團機會,搭建劇團與習藝生之媒合平臺,培養新生代接班人。

 

方案2-2 :經典劇樂傳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108學年度正式實施,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連貫課程與統整教學的主軸,本校為全國唯一傳統表演藝術學府,對於普及傳統表演自是責無旁貸。藉由將戲曲藝術與生活結合深耕,製作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入門出版品及網路化教材,縮短大眾與戲曲之距離。


    「經典劇樂傳唱」方案,不僅出版數位戲曲影音,規劃系列數位影音教材,除能保存戲曲經典唱段,成為戲曲計處教材,更培養一般民眾對傳統戲曲認識,即使不進入劇院也能享受欣賞戲曲之美,進而成為生活藝術的一環。將製作經典唱段製作伴唱帶,輔助民眾學習戲曲唱段有好的伴唱教學。為此,更舉辦「戲曲經典唱段音樂會」,將彩唱進入音樂廳,也讓聽眾先一睹為快,激發學習興趣。並鼓勵中小學教師參與伴唱帶的教學使用,使戲曲推廣至中小學,讓教材的使用能夠達到最大效益。將出版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經典唱段各一片DVD。京劇以經典劇目唱段為主。歌仔戲以徐麗莎教授的分界,分傳統與現代擷錄。客家戲以山歌腔、採茶腔。並將召開業界代表會議,精選重要唱段。

 

執行重點:

  1. 規劃系列數位影音教材(四年期)
  2. 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經典唱段推廣伴唱帶及數位化
  3. 推廣至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
  4. 舉辦經典唱段音樂會

 

預期成效:

  1. 建構藝術平臺:將戲曲經典唱段伴唱帶,推廣至中小學,結合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材,相互呼應。
  2. 串聯藝文交流:使一般大眾多面向認識與接觸戲曲,使經典唱段影響力幅員更廣闊,使用更便利。
  3. 多元跨域戲曲傳承:另結合本校演出現場前台,將伴唱帶推廣給觀眾,使傳統戲曲延伸至各地區,相互學習分享、溝通交流,達到推廣發展傳統戲曲藝術之目標。
  4. 戲曲入門基礎教材:結合本校國中小學程,基礎唱腔課程教材,並建置於本校圖書館影音平臺,及相關系科供課後練習。

策略三:厚實文化底蘊、開發跨域合作

 

方案3-1:科藝創演
    近年「跨領域」是各領域普遍探討甚至是追求發展的原則。其實,自古至今,在人類文明裡跨領域一直都在發生,因此有各種時代的新發明、新局面;近幾十年來,各界將跨領域的維度擴大並複雜化,希望能在不同領域碰撞出創新的事物。在這種思路下,表演藝術的創作者開始嘗試從各種不同面向和科技進行對話與融合。本校臺灣京崑劇團及臺灣特技團,向來是行業中的表率團隊,我們往科技的領域尋找戲曲和雜技能夠對話與共融的可能性,希望發展出新的表演工具和表演方式。


    為達本校附屬團隊「以演代訓」之教學策略,本案可配合本校實習辦法中各系訂定之課程科目表訂定甲類或乙類實習課程學分採計,以達劇藝教育選、訓、用一貫目標。

3-1-1 臺灣京崑劇團《齊天大聖藝遊天地》
創作緣起: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一個嶄新的領域,那是藝術與科技的應用與創作。傳統戲曲表演中有豐富、虛擬的展演形式,所謂的程式與「四功五法」,係具備藝術性與文化底蘊,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傳統戲曲-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一世紀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速度,讓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前衛藝術究竟為何?傳統藝術轉型,戲曲藝術家的創意以及他們的表演方式、技術與形式是否也能相互融入或轉移。科技作為藝術表達的形式似乎是必然的趨勢,而人類對於精良技術的崇拜其實就是藝術受人敬仰的本質之一,科技藝術備受重視,或許就是來自它喚起這種非常原始的人類情感。
 

演出型式:

    將傳統經典劇目《鍾馗嫁妹》、《鬧地府》、《鬧龍宮》、《鬧天宮》等作品,融合再創作,科技層面試圖以機器人、光雕實境、道具LED以及讓觀眾五感互動就是:形、聲、色、味、觸(即人的五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讓欣賞者與表演者同在一個環境氛圍,更深刻感受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獨特魅力。
 

故事構想:

    本劇《齊天大聖藝遊天地》述說地府鍾馗捉鬼,展現獨門「噴火」與「跳判」技藝,欲捉拿孤魂野鬼歸案,被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躍而下「耍棍」、「翻滾」大鬧地府,小妖、小鬼並非孫悟空對手,三兩下即魂飛魄散,孫悟空喚出筋斗雲飛上天際,只見得仙女們與五彩霞雲共舞,美不勝收,上前詢問「潘桃盛會」有何神仙與會?仙女告知並無孫悟空一仙,霎時火冒三丈,便打翻天宮躍入東海與龍王辯理,龍王言而無信,孫悟空一氣之下翻江倒海,攪的龍王頭暈腦脹上到天宮告御狀,玉帝大怒派天王李靖帶領天兵天將收伏妖猴。

3-1-2 臺灣特技團《魔幻森林Online》
創作緣起:

    臺灣特技團以「弘揚傳統文化,推廣民俗技藝」為創團宗旨,隨著近年表演藝術劇場日新月異革新,藝術與科技,跨域具體實踐於劇場、舞蹈等表演形式快速結合發展,本團108年曾受邀與上銀科技「機器手臂」合作於台中國家歌劇院展演,「跨技術、跨藝術」對話共融實踐,跨域、創新可說是一大創舉,以跨界思維出發嘗試,在「特技技術」與「科技技術」並置交織成一個極其複雜的、高難度實體的情境,此次的合作資源挹注本團受益良多並獲得跨界革新許多啟發。109年適逢本團成立30周年團慶,回顧以往的演出模式,從「傳統單一節目」呈現到「舞劇」,再從舞劇到「雜技劇」,長年以技術高技巧為本質,多年來對雜技人才培育養成斷層有更多體悟。因此,藉由本團三十周年團慶,再次與上銀科技公司再次跨界合作「藝術與科技對話」,以《魔幻森林Online》跨思維的「特技技術」與「科技技術」並置,展開合作。
 

演出型式:

    本次製作擬邀請上銀科技公司協同合作,依據劇目戲劇張力及技巧編寫機器手臂程式媒合,除此之外,並納入實習團員共同攜手合作,組成專業學習社群,透過專業訓練,增進實習團員演出能力,專業演員協同教學,關注實習生學習提升師生雙贏效益。
 

故事構想:

    一個意料外的人,掉進愛莉絲兔子洞裡,最無辜的產生威脅,讓那微弱卻晶亮的光點能照進時代的裂縫,開出新的枝枒。意外踏進的旅程,意外的充滿驚喜擾動了零與一的秩序,看見最後的慶典,相遇了愛,在其中大聲呼喊著。大步行走於你我的不經意造成的山海風景,生命正在匯聚的不同的機遇,像新長的枝枒那樣無懼,不被約束,生命本該如此自然,美好,無法收服。

 

方案3-2:創意展演
    本計畫除了「承先」更要「啟後」,經典劇目承先的重要目的,開發創意展演,則是啟後的主要目標。

3-2-1 民俗技藝學系《山海‧江湖‧駭客》
創作緣起:

    依據本校「長期校務發展計畫」使命願景及民俗技藝系教學目標,培養專業特技表演藝術人才。提供學生多元紮實學習經驗,建立學生國際視野,激發創造學生無限潛能。民俗技藝學系以訓練肢體主要表現,其藝術性可隨著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內涵。本演出擬與「上默劇」創辦人、團長兼藝術總監孫麗翠老師合作,引入業界專家,希冀使學生成為具有業界標準之人才。
 

合作藝術家簡歷:

    孫麗翠自幼習拳,曾隨太極拳孫祿堂太師傳人河北張少泉; 氣功則學於大乘禪功台灣傳人彭金泉,峨嵋臨濟氣功俗家傳人河北傅偉中,後習中國雅樂舞。
1980年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完成學業後赴歐深造。
1983年學於歐洲戲劇名師賈克樂寇(Jaques Lecoq)
1985年入學於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默劇學校,並受學於現代默劇之父艾田德庫(Etienne Decroux)與其子麥克斯密連德庫(Maximilien Decroux),及東歐默劇達人史提方聶奇亞寇夫斯基(Stefan Niedzialkowski)。
1992年返臺從事默劇推廣,致力表演教學。
2000年創立「上 默劇」,至今仍為臺灣唯一的默劇團。

 

演出型式:

    本新劇目《山海‧江湖‧駭客》,為本校民俗技藝學系所負責承辦,由經過多年訓練高空特技的大四學生,透過「上 默劇」孫麗翠老師的默劇培訓,企圖開創出以高空特技為主,默劇為輔,結合現場樂師伴奏和多媒體投影技術,類似太陽馬戲團的多元表演形式。在內容面上,本演出企圖發展出屬於臺灣的現代中華文化,故事從上古至華夏開始、商周的漢文化,再輔以原住民的祖靈祭典,表現出跨越時空的特殊美感。
 

故事構想:

    為了要發展建立一個屬於臺灣的現代中華文華,融合上古至華夏、商、周的漢文化,由「山海經」的古老神話延展到現代人世間無窮的連結,在真假虛實的存在中,凝聚了一群彼此似曾相識的駭客,試圖尋找一條破解時空的道。
 

3-2-2 臺灣京崑劇團《花木蘭的絕世武功》
創作緣起:

    此劇是以花木蘭的故事延伸發想,結合武俠小說的敘述方式,呈現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讓觀眾更能瞭解傳統戲曲的基本結構,劇情可愛逗趣極富想像力的表演手法,讓觀眾在歡樂之中亦能隨之起舞,學習到戲曲武功及如何創造藝術的本能,在故事中還有引導小朋友勇敢追求夢想和瞭解團結的力量,堅持到最後的精神,運用與觀眾互動來完成夢想銘記友誼的珍貴。
 

演出型式:

    本戲為京劇兒童劇,卻提供與成人劇場同樣精緻、藝術價值成熟的親子藝術創作的精神,為親子創造共享的回憶與感動,在觀賞表演藝術中,讓彼此關係更緊密。藉由重新詮釋經典故事賦予新的想像,讓觀賞者都能用不一樣的視角欣賞表演,從中發現新的意義與可能,藉此啟發創造力與感知。
 

故事構想:

    花家絕學傳人花爺爺,始終找不到傳人,在一次演出失敗後,便向戲神乞求幫助,戲神真的顯靈了,且從花木蘭戲偶中召喚出戲偶精靈花小蘭,小蘭發現自由的感覺棒極了,但戲神說若想得到自由,須成為真正的人類,只有答應成為花家傳人,便可實現這個願望,渴望得到自由的小蘭,答應戲神的條件,不畏辛苦勇敢的朝夢想前進,最終學成絕學實現願望,並與花爺爺演出一場戲中戲的傳統戲曲,花木蘭大戰匈奴王。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