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年度計畫方案

110年度方案

 

策略一:提升傳統表演藝術教育質與量

方案1-1:經典劇目傳承
    戲曲傳統人才培育必須從小培養,本校身為臺灣唯一傳統戲曲學府,通過十二年一貫制,在學校中重視「師徒傳承」學習模式以及「口傳心授」教學方法。 鑑於大師開班單獨授課不易,本方案規劃結合各劇種之經典劇目,「做表唱念、口傳心授」、「唱譜劇本、數位實錄」以演代訓的舞台實踐;讓珍貴戲曲文化得以長遠留傳,因此將藉當今錄影技術輔助,紀錄大師詳實教學過程,保存大師教學之風範,以影音或文字資料作為表演或教學上之參考,亦或可公開成為戲曲表演藝術之教學典範。


    以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三個劇種邀請國內傳統表演藝術大師以劇目為單位,傳承臺灣獨有的表演作品或表演流派風格,並以有計畫地進行四年,以期讓經典劇目傳承、大師風範長存。以下分別述之。

1-1-1:京劇團─《奪太倉》
傳承指標: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前身為「復興國劇團」,是國內悠久歷史之表演團隊,在藝術專業上以「繼承傳統」與「現代創新」兩條路並行發展,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劇目,並與各界大師合作,打造京劇精品藝術,發展臺灣獨特的創意文化,同時涵養紮根本土各劇種,對於臺灣戲曲的歷史與藝術風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本案以經典劇目傳承為構想,《奪太倉》描述為元朝末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要剿滅吳越,進兵姑蘇城。太倉是剿滅吳越的咽喉要道,所以必須先攻下太倉。常遇春首戰告捷,降服了元軍趙價、呂珍兩員大將。太倉守將張虬親自出馬,被常遇春擊敗。張虬女兒秀蓮武力高強、代父出征。此次以「舊瓶裝新酒賦予老戲新生命」傳承經典好戲。

 

計畫內容:

  1. 楊蓮英,一個在京劇圈或歌仔戲圈都不陌生的名字。她是京劇演員,曾是臺灣京劇舞台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演員,現在的京劇舞台上,有不少學生是她的徒弟;歌仔戲年輕演員中,許多新秀都受過她指點。
  2. 藝師楊蓮英老師簡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兼任副教授、建國百年藝術百傑「國家藝術成就獎」當選者。八歲進入空軍大鵬劇校。學習京劇武旦兼習刀馬、花旦。師事蘇盛軾、白玉薇、王永春、趙榮來、劉鳴寶。曾向尚派在台傳人梁秀娟老師請益,以及赴大陸研習獲得蘇稚、宋丹菊、楊少春等名師、名家精進指導,並拜業師蘇盛軾門下,務實學習,邊學邊演,習得無數冷門戲與失傳老戲。
  3. 為武旦戲拓展劇目曾搬演:全本《楊排風》、全本《仙狐緣》、《取金陵》、《奪太倉》、《湘江會》、《李雲娘》、《翠屏山》、《扈家莊》、《蟠桃會》、《蝴蝶夢》、《辛安驛》、《巴駱和》、《百鳥朝鳳》、《無底洞》、《蓮花塘》、《朝金頂》、《青石山》、《佘賽花》、《棋盤山》、《馬上緣》、《樊江關》、全本《劉金定》(《雙鎖山》、《下南唐》、《女殺四門》)、《竹林計》、全本《穆桂英》、頭二本《虹霓關》代洞房、《虹橋贈珠》、《盜仙草》、《盜寶庫》、《金山寺》、《打瓜園》代招親、《搖錢樹》、《攻潼關》、《泗洲城》、《小放牛》、《飛飛飛》、《木蘭從軍》、《雙陽公主》、《紅桃山》、《梁紅玉》近百齣劇目。
  4.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戲曲表演獎章、復興金獎大賽金藝獎指導教師(七次)、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行政院資深優良服務獎章、瓜地馬拉總統夫人艾芬麗(Evenlybe Potillo)頒贈文化藝術教學獎章、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服務三十年績優獎狀、建國百年藝術百傑「國家藝術成就獎」當選者。
  5. 培育、實習內容,京劇武旦分為短打武旦、長靠武旦(即刀馬旦)。長靠戲有《奪太倉》的張秀蓮,靠戲裡的角色主要表現騎馬作戰的女將,以前大部分是不踩蹺的,只有《奪太倉》《取金陵》除外。張秀蓮這個角色先紮靠,後卸靠,還要打出手;《奪太倉》《取金陵》的出手和其它鬧妖戲不同,它是人與人打,有點像“打八將”似的。但比“打八將”要豐富得多,過去這是要嚴格區別的。
  6. 預計藝生數4至8位內,以本校京劇團武旦演員金孝萱、廖亮慈、陳玉白,京劇學系史潔愉等武旦組學生為主。

質化指標:

  1. 武旦技巧功夫:紮靠、打出手的技巧功夫學習成效。
  2. 藉由京劇學系參與,培養在校生群體演出等表演技巧。
  3. 藉由戲曲音樂學系學生共同參與,培養樂團合奏伴奏實際演出經驗。

量化指標:

  1. 劇藝教師楊蓮英1人,傳授劇藝25-30節課。
  2. 培育人才4-8位,以本校京劇團武旦演員及京劇學系武旦組學生為主。
  3. 展演2場。
  4. 展演學生參與數:20-23人。
  5. 預計觀眾數:800人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本計畫原110年應聘請國寶藝師戴綺霞、朱民玲親授《馬寡婦開店》,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關係,國寶藝師戴綺霞老師居住養老院無法出席新授,故調整為楊蓮英老師親授《奪太倉》。

  1. 聘請唐文華、丁揚士、朱民玲復排親授《八百八年》(復興國劇團版)
  2. 聘請國寶藝師戴綺霞、朱民玲親授《馬寡婦開店》
  3. 聘請楊蓮英親授《奪太倉》
  4. 聘請李來香、丁揚士親授《赤桑鎮》《鍘包勉》

 

1-1-2 :歌仔戲學系─《火燒紅蓮寺》

傳承指標:

    廖瓊枝老師為國家指定的「重要民族藝術保存者」,本系選定《火燒紅蓮寺》作為110年特色躍升計畫的演出劇目,本劇是歌仔戲內台時期連本戲知名劇目之一,希冀藉由此劇的展演重現歌仔戲內台興盛時期的精彩舞台技術及表演藝術內涵,本劇製作特色如下:

  1. 精煉濃縮著名劇目《火燒紅蓮寺》,重現內台文本特色。民國30、40年代,到戲院看戲是民眾重要的娛樂之ㄧ,因應目前劇場演出時間限制,將內台可連演數日的「連本戲」加以精煉濃縮,除重現內台文本特色外,並去蕪存菁編寫成現代觀的經典劇目。
  2. 運用現代舞台技術,再現內台機關變景。民國30、40年代內台時期的機關變景,曾創造出令觀眾驚奇連連、目炫神迷的舞台效果。本計劃擬運用現代的舞台技術,將「真水雨景」、「神鷹吞劍」、「空中戰」、「劍光」、「劍箭」……等內台時期常用之機關變景更純熟地再現,創造令老觀眾回味、新觀眾驚訝的絕佳舞台特效。
  3. 廖瓊枝老師親自傳承,打造歌仔戲希望舞台。本計劃邀請廖瓊枝老師手把手親自教授技藝,除廖派唱腔特色之傳承外,更將當時內台的熱鬧盛況重新演繹。賦予當代年輕學子嶄新的體驗,為他們打造不同於廖派傳統的悲苦文戲,透過重現內台表演的實踐,培養年輕演員文戲唱腔與武戲動作兼容並蓄的實力,挑戰高難度的內台戲表演技藝,展現歌仔戲傳承的寶貴價值。
  4. 傳統與創新兼具,保留內台特色賦與當現代精神。本計畫從編劇、導演、音樂、舞台設計、演員到樂隊,不僅保留內台特色,除考察當年文史資料及訪談現存藝人外,更藉由當代主創者之思維,加以融合貫通開創兼具傳承與新意的《火燒紅蓮寺》風貌。

計畫內容:

    透過歌仔戲內台經典劇目《火燒紅蓮寺》之傳承,集結本系專兼任教師之智慧經驗,重新打造本劇之精華,參考各師知悉的經歷與見證,蒐集史料加以整理,開啟學生當年內台盛況之概念,依據參與計畫學生資質,重新編排可發揮學生強項的劇情,同時訓練武打動作技術,加以唱腔口白傳授,師生共同呈現展演成果。


    素有「台灣第一苦旦」美譽的廖瓊枝,其專擅之「哭調」獨具特色,被譽為「東方最美的詠嘆調」。從業至今,經歷台灣歌仔戲外台、內台、廣播、電視、舞台歌仔戲的洗禮,72年受民族音樂學者許常惠教授之邀,展開歌仔戲的薪傳工作。


    《火燒紅蓮寺》由三生三旦領銜主演,紅姑是最重要角色之一,她原為平凡婦人,夫喪遭搶,被高人沈棲霞救至山中習練武藝,加上一身紅衣,形象最為鮮明;桂武,是劇中女旦之一的紅姑之姪,個性秉直,自幼與紅姑離散,長大後輾轉招贅入賊家,後欲逃離賊窟,與妻甘聯珠闖四門、被甘父飛劍追殺,而有許多機關布景變換等場面,甘聯珠嫁雞隨雞,逃離甘家,父母親情捨離之間有動人的內心戲;陸小青身為提督卜文正護衛,為救卜大人,出入紅蓮寺,身陷機關重圍;柳遲,為呂宣良徒弟,功夫最優,劇中他是瀟灑落拓的功夫好手;除此之外,代表崑崙派的呂宣良身騎神鷹,沈棲霞拂麈施法,代表崆峒派的智圓和尚、知客和尚、跛腳大仙常德慶、甘瘤子等人功夫也不凡,正惡交鋒,精彩連連,共同演出一場熱鬧繽紛的武俠奇情機關變景劇。

質化指標:

  1. 集結本系專兼任教師之智慧經驗。
  2. 蒐集史料加以整理。
  3. 強化咬字行腔及琴師、鼓師技法傳承。

量化指標:

  1. 劇藝教師:6-10人
  2. 學生:45-55人(含後台工作人員)
  3. 觀眾數:700-1,000人(演出2場)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本計畫原應為廖瓊枝老師新授《金華府奇案》,但與廖老師討論後,認為《火燒紅蓮寺》是歌仔戲內台時期連本戲知名劇目之一,希冀藉由此劇的展演重現歌仔戲內台興盛時期的精彩舞台技術及表演藝術內涵而調整之。

  1. 廖瓊枝老師親授:《寒月》(又名錯配姻緣)、《金華府奇案》
  2. 王金櫻與小咪老師:四句聯、開場詩教授及親授劇目《油罈記》(又名殺子婆、殺子報)、《呂蒙正》(又名破窯記)

 

1-1-3 :客家戲學系─《乞米養狀元》
傳承指標:

    客家戲學系為臺灣唯之一客家表演藝術科系,肩負培育客家表演人才之重任,並以推廣客家之傳統表演藝術為己任。每年邀聘優秀業師進行劇本改編、排戲與指導,結合全系師生之力,推出兩齣大戲做為年度製作。一方面每年推出新作,展現本系為傳承客家表演藝術,在劇目改作研發的具體成效;另一方面推出技藝精湛之新秀,展示本系培育客家戲曲表演人才的具體成果。

計畫內容:

  1. 實施方式:

(1)整合本系師資並延聘業界師資進行教學暨創作

為製作年度大戲,本系於教學規劃整合了「主副修」、「客家戲曲專題」、「基礎/進階唱腔」、「畢戲曲導演學」、「畢業製作」、「實習演出」之課程與師資,將年度大戲之教學、演練與實習展演結合為一,並進行跨年級之教學與鍛練,動員全系之力成就年度大戲的展演。
延聘業界師資黃鳳珍與張雪英,搭配本系課程規劃內之資深教師鄭榮興進行唱腔與身段教學。以現有之各行當術科教師暨理論學科之教師,分別進行術科鍛鍊及劇目內涵之認知與理解,有助於學生能夠全方面地理解、認知這齣年度大戲之美學特質,並且透過資深與年輕師資的搭配,進行唱腔、身段表演之學習與鍛練,一步步達到精熟之後,內化為演員的基本能力,從而展現在實際表演之呈現。

(2)相關學系(劇團)進行技術支援

製作將整合校內相關學系(劇團)之專業教師暨學生,提供技術支援,俾益於展演之完美呈現。在音樂設計暨演奏方面,特邀歌仔戲學系鄭榮興教授進行音樂設計規劃。鄭教授長期從事客家戲曲暨北管音樂之演奏及音樂設計,對於本製作俾益甚多。同時,亦將邀請本校戲曲音樂學系客家戲組之師生協助伴奏。
劇場技術方面,將邀請本校劇場藝術學系協助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暨音響相關工作。衣箱管理方面由本校京崑劇團協助起箱、穿戴之工作。

  1. 藝師、傳承技藝項目、預計藝生數:

(1)藝師:黃鳳珍老師、張雪英老師。
(2)琴師:吳岳庭老師、古雨玄老師。
(3)助教:陳怡婷、曾卿茹。
(4)傳承項目:

①劇本導讀。
②客家唱腔教學。
③行當身段教學。
④戲劇組織與排練。

(5)預計藝生數:15人(暫定)

王欣、杜柏諭、林瑜靜、范瑞龍、梁維珊、黃子緁、馬珍妮絲、葉晏瑜、詹惇凱、鄭欣慧、潘筠倫、熊慶有、劉翠雲、謝宗安、簡東澤

  1. 劇情大要(暫定):

    商人傅鐸被賊洗劫,弄得與妻兒流落異鄉,為供兒子孝慈入學,傅鐸不惜行乞籌措學費,孝慈終於高中狀元時,礙於「義丐之子不能登科」的制度所限,為保全兒子的前途,傅鐸始終不敢認作「狀元之父」。期間孝慈結識了丞相之女古碧香,二人更私訂終身,可是古丞相嫌孝慈家貧,不肯答應二人婚事。此時有一俠盜以貢物明珠一串贈予傅鐸夫婦,孝慈被委任作知府審訊偷竊疑犯時,發覺犯人竟是雙親,當場暈倒。古丞相乘機上朝參奏,謂孝慈犯了欺君之罪,孝慈唯有棄官跟父母與碧香遠走他鄉。

質化指標:

藉由執行客家大戲《乞米養狀元》展演計畫,預期達到以下效益:

  1. 藉由年輕學子演出精緻之傳統表演藝術作品,增進觀眾對客家文化藝術的認識與喜好,以推廣客家傳統戲曲之美。
  2. 展現本系學子多年學習客家戲曲之成果,呈現人才培育之成效,並以好作品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劇場。
  3. 將客家文化、歌謠、表演、音樂、語言揉合為於劇作,透過表演藝術的展演,傳承客家表演文化,將客家語言暨客家文化永續傳承。

量化指標:

  1. 藝師2人
  2. 琴師2人
  3. 助教2人
  4. 培訓課程約168堂
  5. 培育學生數15人(暫定)
  6. 展演至少1場
  7. 學生參與數約70人(含後台工作人員)
  8. 觀眾數約400人/場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藝師黃鳳珍、張雪英親授:

  1. 經典採茶小戲:《張三郎賣茶》系列,雕琢唱、唸。
  2. 客家大戲:《乞米養狀元》、《孝子不記恨》、《婆媳風雲》。

 

1-1-4: 戲曲音樂學系─《流星歲月 煥彩人生》曾仲影歌仔戲電視新調音樂會
傳承指標:

    邀集國內知名演員、演唱家以及結合本校戲曲音樂學系,以今年榮獲 2020 傳藝金曲獎「終身貢獻獎」的作曲家曾仲影先生作品精華為主軸,加以精心改編。於本校演藝中心,舉辦一場跨域多元且別具歷史意義的音樂會。

 

計畫內容:

  1. 實施方式:

(1)挑選傳藝金曲獎「終身貢獻獎」的作曲家曾仲影先生之歌仔戲新創作品,由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教師改編。

(2)邀請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參與活動,並邀請相關的演唱家、校友樂團或音樂比賽成績優異團隊,結合戲曲音樂學系擔綱演出。

  1. 藝師、傳承技藝項目:傳承曾仲影老師之歌仔戲新調,以及1960至1980年代,臺灣閩南語電影、電視連續劇與流行歌曲經典作品。本校戲曲音樂學系師生、歌仔戲學系師生、京劇團演員等,一同參與傳承演出。
  2. 預計藝生數:戲曲音樂學系學院部50位學生、歌仔戲學系30位學生、京劇學系國小部15位學生。

質化指標:

  1. 挑選作曲家曾仲影先生經典作品,邀請戲曲音樂學系及歌仔戲學系教師改編。
  2. 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師生及京劇團演員共同參與傳承演出。
  3. 跨域多元且別具歷史意義的音樂會。

 

量化指標:

  1. 劇藝教師:約50人(含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專兼任劇藝教師)。
  2. 培育跨域人才至少30名。
  3. 培育執行製作人才至少5名。
  4. 培育人才/團員至少演出3場。
  5. 培訓課程安排:12堂。
  6. 展演共2場(彩排暨正式演出)。
  7. 學生參與數:約200人(含外聘演唱者、戲曲音樂學系師生、歌仔戲學系師生、京劇學系國小部及後台工作人員等)。
  8. 觀眾數:約900人(場) 。

 

方案1-2:經典劇樂傳唱
    運用師資與戲曲的教學資源,建置數位影音資料,透過推廣教育、數位典藏,將傳統經典之唱段建置推廣與教學檔案,以負起本校傳統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

 

計畫目標:

    臺灣在傳統戲曲經典劇樂傳唱與保存上,很多劇團傳音不傳譜、傳譜不傳唱,老調有新唱、新調唱不完。身為台灣唯一的戲曲人才養成學府,有義務運用師資與戲曲的教學資源,建置數位影音資料,透過推廣教育、數位典藏,將傳統經典之唱段建置推廣與教學檔案,以負起本校傳統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因此,藉由本計畫將京劇、崑曲、歌仔戲、客家戲經典之有系統的建置並加以推廣。本計畫採曲、編曲、錄音、配唱、字幕、後製、編輯數位典藏,總譜繪製、二校、出版,共計9個月。

計畫內容:

  1. 本計畫包含三個執行面:

(1)伴唱製作:京劇、崑曲、歌仔戲、客家戲經典唱段,錄製並發行光碟及唱本,第一年製作兩輯。
(2)配樂的簡易配器譜建置,並能教學推廣與運用。
(3)專場彩唱音樂會:選擇經典代表曲目,於專業展演場域對外呈現。

  1. 計畫具體做法:

(1)第一階段聲音、配唱錄製
(2)第二階段:樂譜製作

  1. 預定傳唱曲目時間:

(1)京劇74分鐘
(2)歌仔戲74分鐘

  1. 專場音樂會規劃:音樂會另訂演出計畫,將聘用策展人,以本次錄製成果,申請重要展演場地或戲曲中心或大表演廳,做彩唱專場演出一場。應於一年前提出申請下一年度檔期,備妥相關送審資料,節目規畫以京劇、客家戲、歌仔戲、豫劇具代表性之演員、樂師,以導聆及現場彩唱方式,以身段、唱腔結合行頭及現場樂隊之演出特色,規劃100分鐘節目,邀集國內相關社團及專家學者蒞臨指導及推廣。
  2. 數位典藏:將建置完成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伴唱音樂、配唱歌曲、曲譜建置本校雲端資料庫﹐以非營利方式供各社團推廣、教學及運用。

 

預期效益:

有效記錄本次傳承學習活動之展演內容及活動成果,為保存臺灣傳統經典唱段,推廣、傳承計重要文化資產。

  1. 遠距學習讓戲曲欣賞無遠弗屆。
  2. 經典唱段影音數位典藏。
  3. 讓小編制曲譜提供票房社團練習共享。
  4. 戲曲基礎教學影音、曲譜數位學習。
  5. 影音曲譜雲端建置共享
  6. 自我唱唸身段學習

 

方案1-3: 強化學生職能—吊嗓
    「吊嗓」是戲曲演員訓練「唱功」演唱技巧及嗓音特有方式,亦作「吊嗓」。戲曲藝術四功「唱念做打」,唱為首要,故嗓子和唱功訓練是演員一生的功課。京劇學系主要是京胡和(崑曲)笛子、歌仔戲和客家戲主要樂器是「殼子絃」椰胡。本校礙於經費有限,往往學生吊嗓僅1名主胡,琴師輪流至各行當,不僅磨練唱功的時數不足,學生亦難與琴師培養默契。


    本校不僅需培養演員唱功,亦需培養樂師;希冀藉由吊嗓方案,落實戲曲表演與戲曲音樂人才之專精化。目前各系僅實習演出有聘請琴師協助吊嗓練習與排練,主副修時段並無琴師吊嗓。本計畫將協助各系聘請主胡老師,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每週增加2-8節,每學期學院部18週。全學年新增556節吊嗓課。並橫向結合「主副修」、「實習演出」之課程,在實際劇藝排練劇目中,增加唱段劇目。

預期成效:

  1. 磨練學生唱功技巧,找回耳音、習慣與琴師和樂團工作。
  2. 開發學生嗓音運用及變聲期之保養維護,進而開發學生演唱實力。
  3. 配合行當與課程標準劇目唱段,依學生聲線嘗試行當轉換與跨越,增加學生精練所學唱段劇目。

 

方案1-4:友善教學空間
    本校在教學課程結構規劃以專業學科40%、專業術科60%比例配當。專業術科課程的教學向以師徒薪傳、專業分組、口傳心授、親身示範,教學環境則在本校練功教室、實習劇場、術科教室,故完善教學設與良好空間,方能讓老師們發揮所長,給予學生最好的學習。


    本方案期望改善教學設施及器材缺失,提供老師、學生安全教學及學習環境,故將以改善或添購防護設備及裝置為主要訴求,營造友善教學環境。

執行重點:

  1. 更新補充耗損折舊練功器材道具:提供學生足額練功器材,如各種把子如:刀、劍、槍、鞭、大刀;練功鞋;如:蹻鞋、厚底,器具;如:練功桌椅、練功墊、彩綢子、大小旗幟等。
  2. 練功房安全防護改善-更換木質地板、地毯、通風設備及牆面粉刷:本校練功房木質地板,長期以來不堪高頻率使用,地板常有凹陷,在缺乏維修經費下只有先做記號,以免學生因翻滾落地時觸地,造成身體輕則挫傷,重則不可回復的損傷。故藉此全面改善木質地板與地毯,給予學生安全學習場地。木柵校區學藝樓練功區為過去為建築中庭,為練功教室之用途,為增加學生練功場域,改建為練功房,但長期以來有通風不佳、漆料剝落等現象,擬改善通風設備與漆料剝落等問題,提供師生健康環境之排練空間。
  3. 教室空間改善:本校之排練教室、學科教室、琴房和合奏教室,因長年使用,建築物老舊,隔音效果不甚理想,規劃加強教室隔音及防水效果,減輕對其他科系上課及辦公區域之干擾。
  4. 教學設備、舞臺道具製作工具機,及防護設備採購(特技安全防護):因應時代趨勢的改變,許多教學設備不夠符合當前教學之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或採購新的教學設備、工具機、防護設備等。如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投影機、VR設備、工具機、防護用具等教學設備、專業課程設備,及相關安全防護用具購置。

 

預期成效:

  1. 練功器材道具充足更新,使學生安心練習,增強技藝學習。
  2. 改善練功房及舞台製作防護設備及通風裝置,更換地毯及泡棉墊,減少學生練功受傷,營造安全學習環境。
  3. 改善琴房及合奏教室隔音防護,減少相互干擾提高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

策略二:培育新生代人才與推廣戲曲藝術美學
    由「專業培育平臺」、「特色展演補助」、「2021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方案規劃及執行。110年度躍升計畫於此略策中,將「經典劇樂傳唱」調整至策略一執行,另為有效培育新生代人才及推廣戲曲藝術美學,新增「特色展演補助」、「2021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二方案,期望透過二方案的規劃及執行,更符合本校「培育優質戲曲專業人才並發揚傳統表演藝術」之主要目標達成,尤其鼓勵本校教師與學生的實務創作及學術研究涵養的提升,另外本校透過藝術季的展演活動、影像保存及線上觀賞,以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再造社區風華,發揚傳統表演藝術。

方案2-1:專業培育平台
    由本校京劇團、綜藝團、青年實習劇團三個表演專業團隊進行培育平台機制,期望實習的學生們透過「訓、演同步」實務參與,具有傳統戲曲表演能力之專業演員,以及跨學系、跨專業展演創作與組織管理的能力。


    訂定本計畫實習平台要點,提供本校六系技優生約24名,分別進入三團實習,每人約共演出10場,參加三團和校內推廣之演出活動,全年參與預計將有240場次/24人次。

2-1-1:京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計畫目標:培育具有傳統戲曲獨當一面的表演能力之專業演員,提升青年學子表演能力,繼承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發揚民族文化精粹。

 

計畫內容:

  1. 實施方式:結合本校京劇學系,經由系上推薦優秀人才,由京劇團專業師資,依行當、學生資質及個人特色,以小班教學、師徒相傳的方式,為學員量身打造合適的學習劇目教材,並於本團安排正式公開公演,及參與本團大中小型不等的各式演出,提供青年學子更多實戰經驗磨練。
  2. 計畫對象:本校京劇學系學院部學生,具有基本劇藝能力,未來以戲曲表演為志業者。
  3. 預計名額:5名。(推薦名單如下)
序號 姓名 行當
1 謝  樂 青衣
2 林伯彥 武生
3 奈諾‧伊安 小生
4 李軒綸 武生
5 史潔愉 武旦

 

 

 

 

 

 

 

2-1-2:綜藝團專業培育平台
計畫目標:

  1. 耕耘:永續發展提升團隊競爭力

引導每一位演員了解身體特質,在身體肌肉過度訓練長期壓力累積,而造成職業傷害自我修復的能力,並配合三官 (身、心、思想)律動進行質量訓練,避免造成不必要傷害,延續演員舞台職業壽命,優化人力,提升團隊競爭力。

  1. 實務:提升團體動能再創新

優質團隊在於讓團員彼此了解三官(身、心、思想)後,促使每一位演員避免傷害,相互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新動能,凝聚向心力,達成共識,並提升工作成效,優化的節目質。

  1. 創新:跨域新思維・提升新動能

跨界合作的元素挹注,創新、前衛,改造已現代主流,要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特技風貌,除追循傳統技藝的演出方式,將保留傳統的精神、以現代的精緻手法,跨域新思維.提升新動能新動能,提升古典雜技與當代雜技並行的藝術理想目標,期許本團未來成為點燃臺灣雜技之光之領頭羊。

 

計畫內容:

  1. 參與對象:實習生至少4至5名與職業演員共同參與培訓,得視情形擴大學系學員或實習生也能參加受益。
  2. 計畫期間:110年1月至12月止。
  3. 實施方式/內容:配合本團110年度演出、訓練方向規劃演訓同步二大面向項目:

(1)專業跨領域培育,引導演員自我修復動能,進而修正團隊技巧默契與動作運用。
(2)跨領域特色大師講座工作坊:除了本質特技演員工作外,安排跨領域劇場或相關表演藝術相關理論課程,深化培育跨領域新視野與學習創新發展。
(3)培育、實習項目:業師-(以下建議名單,得視實際開設課程調整)

  1. 專業跨領域培育課程

(1)神經動能-陳威廷、楊智汶/Eddie
(2)扯鈴-楊心怡
(3)爵士舞蹈-林志斌
(4)現代/即興創作舞蹈-潘鈺楨、董怡芬
(5)戲劇/編導課程-吳亮澄、陳彥斌
(6)彈翻床-黃俊

  1. 跨領域特色大師講座工作坊

(1)劇場實務運用講座-林宜毓、王奕盛
(2)舞蹈身體感官甦醒講座-何曉玫
(3)創意全開-耿一偉、趙自強

 

2-1-3:青年實習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計畫目標:

    藉由經典劇目的傳承,基礎的強化與專業分行的提升雙軌並重,全面提升青年演員的表演能力,並配合參與演出,提供青年團員更多本校各劇團演出機會,得「以演代訓」,進行實戰經驗磨練。進而將資源分享民間劇團,期能促進戲曲專業⼈才養成與演藝市場共存共榮。

計畫內容:

  1. 對象:客家戲4名、歌仔戲4名,戲曲音樂4名,劇場藝術4名。
  2. 辦理原則:結合客家戲、歌仔戲、戲曲音樂、劇場藝術等學系培育養成傳統表演藝術人才。
  3. 運作方式:

(1)計畫邀請專業師資,以使教學與實務密切結合。
(2)團員組成涵蓋表演、音樂、技術等不同專業之表演藝術團隊,以跨學系、跨專業之組織管理精神,有效結合劇團之展演創作與組織管理。

  1. 培訓名額、師資:
類別 培訓師資 培訓名額
客家戲 李菄峻老師 旦行2名,小生1名,老生1名
歌仔戲 唐美雲老師 小生2名、旦行2名
戲曲音樂 陳玉環老師 客家戲音樂2名、歌仔戲音樂2名
劇場藝術 鄭孝先老師 場記執行1名、音效執行1名、舞監1名、舞台技術執行1名

 

 

 

 

 

 

預期效益:

  1. 獲選學員進行1年實習,組成涵蓋表演、編導、音樂、技術、研究、推廣等不同專業表演藝術領域。
  2. 依據培訓學員之專長及特質,調整培訓師資,安排參與本校京劇團、綜藝團、青年實習劇團演出計畫,精進及實踐所學。
  3. 訂定具體質、量化指標,邀請校內外表演藝術、文化創意、藝術管理及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針對學員之展演、技術、管理、研究工作表現進行評鑑,提升學員個人整體表現。

 

方案2-2:特色展演補助
計畫目標:

    為有效執行培育新生代人才之策略,針對教師及學生提供「特色展演補助」之計畫,目的鼓勵教師與學生在課餘時間,個人或與同儕之間進行創作及展演活動,將傳統戲曲表演藝術,透過新生代的教師及學生創新、研究及發展,展現不同以往的特色展演節目,進而提升教師與學生的實務創新與學術研究之涵養。最後再次經過機制篩選,使更為成熟的作品在2021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裡,有展現、紀錄保存及線上觀賞的機會,彰顯本校特色展演及藝術推廣之目的。未來將依此方案目標擬定「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務發展特色躍升計畫─特色展演補助計畫徵選要點」辦理。初步規劃徵選要點草案如下:
 

申請資格

  1. 本校專任教師與學院部在學學生。
  2. 每位學生在學期間(110年度)以申請一件計畫為限,且於申請同一年度同一計畫案僅能擇一申請計畫補助。
  3. 計畫申請資格分作「專任教師」與「在校學生」兩類,由申請人於提出計畫時自行勾選。
  4. 補助計畫限未曾發表之創作展演映成果。
  5. 計畫書將送校外委員審查,經審查通過後,視計畫規模、預期效益、審查委員之建議酌予調整補助經費金額。
  6. 補助經費分二階段提撥款項,第一階段為補助經費之百分之四十;第二階段為百分之六十。
  7. 受獎人應於計畫執行期滿後一個月內提交研究成果報告書或成果作品集,俟審議小組通過後始得核撥第二階段款項。
  8. 本要點若有未盡事宜,悉依教育部相關法令及本校規定辦理。


方案2-3:2021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
計畫目標:

    身為全臺唯一傳統藝術學校,基於對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與使命感,期能透過計畫提升學生多元競爭力及展演能力,以加強培育新生代戲曲人才,同時推動傳統美感藝術帶入地方社區生活,透過藝術、生活、環境的結合,形成藝居共生的社區新型態模式。本校鼓勵師生策辦展演,藉由演出活動累積經驗,並將傳統表演藝術推廣至社區,凝聚在地民眾。


    《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打造以內湖、文山兩地區好山好水之環境,打造展演舞台,推動原創藝術季,演出分為「戶外廣場」與民眾同樂、及「專業劇場」兩大部分。將整合本校六系兩團演出,內容結合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劇場藝術學系與綜藝團、京劇團等不同劇種。規劃每年09月至12月,長達四個月的藝術季演出,除了擴增本校學生展演能力,更可帶動社區民眾享受藝術的氛圍,開發潛在藝術愛好者。希望透過社區民眾參與活動,喚起民眾對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視,進而提升民眾維護傳統藝術文化的知覺。

 

計畫內容:

本計畫共有2項執行方案。

  1. 戶外演出

於木柵校區旁恆光國小預定地搭台演出,以戶外廣場的形式,民眾可以不受限制自由進出欣賞演出,拉近傳統表演藝術與民眾的距離,與社區環境共創共融,學生亦能藉此體驗並延續臺灣在地表演文化。戶外演出預計在週末舉辦,由六系接力聯演,輕鬆寫意的節目編排,融合各地方戲種與傳統雜技,將假日的文山社區,轉化成為具有藝術氣息的文化角落。

  1. 劇場演出

於木柵演藝中心進行演出,部分演出更會移師至校外專業劇場。有別於戶外舞台期望創造自然的演藝空間,以專業精緻的劇場演出,一方面實踐教育劇場的理念,讓學生累積專業劇場演出經驗,為傳統戲曲專業人才提供養分;另一方面,回饋在地民眾,並在社區推廣與普及劇場文化,盡善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希望社區民眾不用出遠門,就近就可進入劇場感受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帶出內湖及文山社區居民生活美學,為社區民眾生活改造,凝聚社區意識,落實學校與社區營造的理想。


預計規劃演出場次如下:

 

日   期 戶外演出 日   期 校內劇場演出 日期 校外劇場演出
10/02-03 京劇學系 10/30-31 民俗技藝學系
《行》
09/18-19 京劇學系
《東方神奇─美猴王》
(臺中歌劇院)
戲曲音樂學系 10/06 戲曲音樂學系
《流星歲月 煥彩人生》
11/20-21 綜藝團
《Unknown Aurora魔幻森林》
(臺中葫蘆墩冲化中心)
歌仔戲學系 11/13-14 歌仔戲學系
《火燒紅蓮寺》
客家戲學系 11/20 客家戲學系
《乞米養狀元》
12/25-26 京劇學系
《東方神奇─美猴王》
(衛武營文化中心)
民俗技藝學系 11/27-28 京劇團
《奪太倉》

    

 

 

 

 

 

 

 

 

 

 

 

預期效益:

藝術季籌備執行為期八個月,預期達到以下效益:

  1. 量化效益

「2021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規劃舉辦2場戶外演出及15場劇場演出,由本校六系兩團師生協力籌辦及進行。戶外演出預計約200位以上觀眾參與,劇場演出可累積吸引約5,000位以上觀眾進場觀賞演出。

  1. 質化效益

(1)擴增學生展演能力,昇華藝術傳承質素:

表演藝術人才之培養著重「寓學習於實踐」,以實際的演出經驗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提昇學生對傳統表演藝術之美感及競爭力。藝術季為學生提供一個專業舞台,累積展演經驗,精進表演技術。同時,傳承經典劇目及大師們的功架,建立厚實傳統藝術底蘊,由新生代繼承與延續優秀的傳統。

(2)創造在地藝文空間,培養藝術潛在人口:

為使藝術落實於生活,使社區民眾與藝術表演者相互連結,培養在地藝術愛好者,使之得以學習、欣賞,是本校作為藝術人才專業培育機構的社會責任。 

(3)促進實際演出效益,提供優質正當休閒:  

藉由藝術季的規劃,結合社區力量,將優質的藝文活動傳達給予民眾,除了可提供表演舞台,更能藉此成為將學習成果對外展示的契機,同時促進聯合展演效益。

 


策略三:開創厚實文化底蘊發展跨域合作

方案3-1:科藝創演
3-1-1:科藝創演─京劇學系《東方神奇─美猴王》

    趨勢教育基金會致力以科技連結文化,推廣藝術與科技教育,不遺餘力。近年來更投入多媒體素材結合戲曲藝術,本校為臺灣戲曲培育人才之首,於110年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簽訂產學合作專案,透過跨域合作,導入科技元素,為傳統京劇注入新血。
本計畫將重新編寫經典劇目「美猴王三鬧」-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邀請劉光桐副教授擔任總導演,朱陸豪教授擔任藝術總監並傳承,重新詮釋成為全新的大型科技神話戲曲《東方神奇─美猴王》,來呈現京劇技藝、武術藝術之美。

 

計畫目標:

    「美猴王」在朱陸豪的詮釋下,成為中西著名劇目,本次由「戲曲雙雄」─朱陸豪、劉光桐一同領軍,一方面由朱陸豪將畢生鑽研揣摩美猴王傳承給學生,精進學生表演技術,另一方面科技融入傳統戲曲,豐富經驗的劉光桐導演主導,將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打造全新視覺美學的京劇,吸引現代年輕人欣賞京劇之多元面貌,進而啟發現代年輕人如同美猴王勇於接受挑戰、不畏艱難之精神。

  1. 傳統戲曲加值創新:目前科技媒體技術發達,此次與趨勢科技合作, 開展新的戲曲文化運用模式及創意執行,為傳統戲曲文化創意累積底蘊,拓建傳統戲曲產業永續發展新生機。
  2. 培育優質新創表演之人才:科技、創意與文化的「軟實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面對文化創意的趨勢潮流,「人才與創意」是創意經濟中最可貴的資產。本系將以傳統戲曲為經,融入科技概念為緯,優化傳統戲曲教學系統,培育優質新創表演之人才。


計畫內容:

  1. 合作對象:趨勢教育基金會
  2. 跨域特色:本計畫執行亮點以「全新大型科技神話戲曲」為主要發展概念,「美猴王三鬧」─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主角分別由本校京劇團團員林政翰與徐挺芳及學生、專業演員等共同擔綱,最後朱陸豪教授壓軸上陣。

(1)技藝跨域:本劇綜合了京劇舞蹈、京劇特技、京劇武術等場面特色,學生演員們可親身與專業演員貼身切磋、學習、提升表演技藝。
(2)舞台技術跨域:由趨勢科技教育基金會邀請專業年輕設計師群,設計多媒體影像及燈光,打造氣勢磅礡的奇幻京劇舞台,跳脫舊有傳統戲曲舞台框架。

  1. 實施方式:

(1)以「體驗式教學方法」帶入正式課程,由朱陸豪老師親授美猴王之技藝與表演技巧,培養學生演出實力。
(2)成果巡迴展演。

演出日期 地點 進場 出場
2021.09.18(六)
2021.09.19(日)
臺中歌劇院 2021.09.15(三) 2021.09.20(一)
2021.12.25(六)
2021.12.26(日)
高雄衛武營 2021.12.21(二) 2021.12.27(一)
  1. 演職陣容

(1)主要演員:朱陸豪、徐挺芳、李家德(國光劇團團員)、林政翰(京劇團團員)
(2)其他演員:王海波及本校京劇系在校生及校友約40名。
(3)製作人:陳怡蓁
(4)共同製作人:劉晉立
(5)總導演:劉光桐
(6)共同修編:朱陸豪、劉光桐
(7)藝術總監:朱陸豪
(8)音樂總監總指揮:廖錦麟<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
(9)現場樂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京劇團文武場約25名。
(10)多媒體設計:王奕盛<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
(11)燈光設計:鄧振威<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
(12)舞台設計:林世倫<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
(13)舞台監督:黃國鋒<由趨勢教育基金會邀約>
(14)箱管人員:京劇團7名(含梳妝)

 

預期成效:

  1. 質化:

(1)學生專業成長與展演實務經驗的累積,提升未來就業競爭力。
(2)培育具有科技人文思維之人才。
(3)國家級藝文場館展演 ,提升校譽。
(4)強化產學合作連結,提升文化藝術經濟價值。

  1. 量化:

(1)國家級劇場展演至少3場。
(2)培育跨域合作人才至少30名。
(3)培育執行製作人才至少2名。

 

3-1-2:科藝創演─綜藝團《Unknown Aurora魔幻森林》
計畫目標:

  1. 創生優化學習平台:

    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市場中,掀起一股「傳承」人才培育風潮,然而在民俗技藝表演藝術被視為小眾文化卻少被關注,本團團員更肩負許多角色,此次優選實習生透過 「演、訓、教」同步,透過師徒合作方式,進行實際演練,累積經驗,共同為民俗技藝生態精進提升,創生優化學習與實務磨練的育成,促成學校與職場無縫接軌,開創就業機會,達到善盡社會責任。

  1. 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知識提升:

    透過實務參與提升實習生自主學習新觀念、新領域的融合思考與探索,進而使其在專業技藝與科技的設計中,注入更深的文化美學的關注與創意,提早理解時代趨勢與市場需求,正是未來職場產業極需的人才條件優勢與世界接軌,耀眼國際。

計畫內容:

    繼109年由教育部國立技專校院特色躍升計畫的挹注,促成了科技與表演藝術相互激盪出《Unknown Aurora魔幻森林》經典劇目而創生,此作品跨界展演獲得許多的好評,為持續推展雜技/特技之創新市場開發,於110年度計畫推廣至民間合作並在指標性劇場公開展演,開啟以終為始持續發展商業模式,永續經營。

實施方式:

  1. 展演場域:以校外指標性劇場為優先考量,如:城市舞台、國立臺灣戲曲中心、本校木柵演藝廳。(視各劇場檔期安排)
  2. 執行期間:110年1月至12月底止。
  3. 科技合作對象:上銀科技公司、新視紀製作有限公司。
  4. 跨域特色:文化不分國界,科技無所不在,文化科技跨界合作創新,開創新藍海,並期許這次創新作品帶動臺灣表演藝術跨界資源整合新商機,持續發展表演藝術市場永續經營目標,進而提升進軍國際表演藝術市場競爭力。

預期效益:

  1. 量化:

(1)預估參與展演實習生人數至少4-8名(含幕後工作人員)。
(2)預估跨域領域人才至少25-30名(含團員、實習生)。
(3)預估培育課程安排至少10-12堂跨領域及相關專業課程(含團員、實習生)。
(4)培育參與執行製作人才至少4-6名(含團員、實習生)。
(5)預估參與展演2場次。
(6)預估至少兩場次參與觀眾人數500-1,000人次以上。

  1. 質化:

(1)跨界異業結盟,開啟文創新演藝,創造新商業模式,持續發展表演藝術市場永續經營之目標。
(2)科技程式設計邏輯與特技技巧共融創新,透過產、官、學三方交流,有效提升文創價值,落實特色躍升計劃之目標,充分發揮傳承在地文化,形塑新的表演形式,創造新亮點再造文化新價值。
(3)創造更多異業結合劇場合作的可能性與機會。
(4)透過間接量化問卷方式檢測觀眾是否對異業結合創新的接受度、滿意度及改進項目。
(5)建構跨域學習環境,除吸收專業知識及專業技巧學習外,增加多元性與自由度,更需要培育具備跨領域溝通協調整合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始能對接產業培育所需專業人才。

 

方案3-2:創意展演─民俗技藝學系《行》
創作緣起:

  1. 計畫目的:本年度計畫以「職人共創」展演形式,提供學生多元紮實學習經驗,啟發學生身體創作能力,建立學生在學期間與職場接軌的經驗。
     
  2. 劇目名稱:《行》
  3. 內容簡介:本系擬邀請業界團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體相舞蹈劇場深入計畫擔任編創,並於學院部公開徵選「技優生」,初估表演入選者約為16-20人,本創作內容將由學生身體特質為基礎,再循序漸進開始發展,發展創作分由以兩團指導老師的引導實施訓練。
  4. 創作(製作)構想:將以傳承、跨域、創新與躍升為基本理念,根據「技優生」本身的特長與所學的各項技藝特點設計編創,展現獨特風格,以越界身體尋找力量與社會連結的多重可能性,建構出非語言的身體語彙展現,俾達藝術躍升。
  5. 演出型態:本演出透過特技中多項的技巧表演結合傳統與當代形式,加上不同的表演藝術元素相互融合,企圖發展出嶄新的視覺體驗藝術,並轉化特技技巧的各種發展趨勢,如特技.新馬戲.新意象特技劇場等,現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觀感。
  6. 主創人員: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為本校民俗技藝學系傑出校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致力推廣馬戲創作,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各大藝術節,團隊演出多以臺灣獨有的文化特色創作,試圖以馬戲的展演方式開拓臺灣表演藝術創作。

體相舞蹈劇場團長李名正,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畢業;創作理念以空間建構與劇場視覺創造空間述說價值,作品跨舞蹈及特技領域,將舞蹈及特技的身體整合,展現表演身體在力與美之間來回穿梭。舞團每年受邀參與國際藝術節展出,以舞蹈編創概念帶領特技表演人才開創身體,躍上國際舞台。

  1. 演出人員:本系將於學院部公開徵選16-20「技優生」。
  2.  演出時間長度:約60-7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