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1年度計畫方案

111年度方案

 

 

 

    本計畫將以本校「校訓、宗旨、發展重點、教育目標」提出本計畫的三大目標:「提升學生多元競爭力、擴增戲曲藝術展演能力、加強在地關懷社會實踐」,進而擬定三大策略及9項方案規劃執行,透過「躍升執行辦公室」,設有事務統籌規劃與執行專案助理(碩士級2名、學士級1名),若依執行程度及業務需要,可聘用工讀生。

 

策略一:提升傳統表演藝術教育質與量

方案1-1:經典劇目傳承
    戲曲傳統人才培育必須從小培養,本校身為臺灣唯一傳統戲曲學府,通過十二年一貫制,在學校中重視「師徒傳承」學習模式以及「口傳心授」教學方法。 鑑於大師開班單獨授課不易,本方案規劃結合各劇種之經典劇目,「做表唱念、口傳心授」、「唱譜劇本、數位實錄」以演代訓的舞台實踐;讓珍貴戲曲文化得以長遠留傳,因此將藉錄影技術輔助,紀錄大師詳實教學過程,保存大師教學之風範,以影音或文字資料作為表演或教學上之參考,亦或可公開成為戲曲表演藝術之教學典範。
以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三個劇種邀請國內傳統表演藝術大師以劇目為單位,傳承臺灣獨有的表演作品或表演流派風格,並以有計畫地進行四年,以期讓經典劇目傳承、大師風範長存。以下分別述之。

1-1-1:京劇學系─《長坂坡》
傳承指標:

    臺灣美猴王之稱名武生朱陸豪大師之經典劇目保存,透過本學院京劇學系邀請,做為經典劇目之傳承。朱陸豪老師自幼作科小陸光國劇大隊,所學習無數武生劇目,經典劇目演出經驗豐碩,演技更是膾炙人口,讓喜愛京劇的戲迷們無法忘懷,如《惡虎村》、《鐵籠山》、《伐子都》、《鍾馗嫁妹》、《武松》、《美猴王》、《飛虎將軍》及《尋身問道》等。今朱陸豪老師願意傳承其技藝與舞台經驗予京劇學系武生組學生們,讓學生技藝得以精進,更上一層,為京劇傳承永續發展。

計畫內容:

一、本學系躍升計畫包含技藝傳承、成果展二大階段:

(一)傳習對象學生為習武生者,以及具有京劇藝術武生行當基礎人才。
(二)以朱陸豪老師之《長坂坡》為傳承經典劇目,並將學習成果以數位影音記錄,以及舞台上展演,保存朱陸豪老師的武生表演藝術。

二、計畫具體做法:

    本計畫有助於紮實臺灣京劇青年學生之表演技藝,透過劇藝傳承展現朱陸豪老師的藝術成就,薪傳京劇武生表演藝術。
(一)建立傳統表演藝術菁英人才精進技藝的學習平台,傳習朱師技藝包括武功(武生專有的基本功、專業素養)與身段、唱、唸、作、表等表演藝術精華,京劇藝術得以永續發展。
(二)傳習課程結束後,安排經典老戲展演,並傳習之成果以數位影音有效記錄,成為臺灣文化資產。

三、傳承劇目大要:

(一)《長坂坡》,一名「單騎救主」,緊接「漢陽院」,內容描寫劉備偕同眷屬逃奔江陵,行至當陽地方,曹操大兵追來。劉備的眷屬都在亂軍中失散。趙雲匹馬單槍,闖進重圍,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糜已身受箭傷,她將幼子阿斗託交趙雲,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斗,奪得曹操寶劍,奮力突出重圍,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把將阿斗摔在地上,表示「為此孺子幾乎損傷大將」,君臣互相感泣。
(二)劇藝特色:《長坂坡》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史書中略有記載,絕大部分細節是後世小說和評書演繹的,其中最激動人心的則是常山趙子龍孤身闖曹營,七進七出救阿斗。這也是京劇武生的保留劇目和經典劇目。透過此傳承計畫得將此劇目技藝保存傳續於臺灣劇壇。

四、計畫執行之方法與步驟:

本計畫由朱陸豪老師本人親自擔任傳承課程教授,共計6個月,本校劉同貴、張宇喬、李秋瑰、黃玉琳等老師助排,其執行方式如下:

(一)劇藝講解:
    由朱陸豪老師以「口傳心授」方式對傳承學生親自教授示範講述《長坂坡》的劇情內容,劇中人物的表演特色及角色分析,包括武功、身段示範、作表與表演技藝功法。
(二)傳習演練:

1.基本功訓練、把子功、圓場、身段及念白為主,並且搭配京胡琴師吊嗓。
2.進階學戲,熟悉演唱台詞,教授走位、身段程式。

(三)計畫執行步驟與進度

月份 計畫執行內容
3月- 7月 加強基本功、把子功、身段示範、作表與表演技藝功法……等訓練。
8月- 9月 整排《長坂坡》鼓師及吊嗓、所有配角加入排練。
響排《長坂坡》鼓師及文、武場加入排練。
10月 傳承計畫成果展演正式演出。

(四)吊嗓計畫執行步驟與進度

    吊嗓配合《長坂坡》排練,前開始由胡琴先向學生吊嗓授課,後半段配合排練響排,加入文場(胡琴及其他文場樂器)、武場(司鼓及其他武場樂器),訓練學生排戲時,了解曲牌與鑼鼓點,對鑼鼓點司鼓節奏的認知與運用。
 

月份 計畫執行內容
3月- 7月 以胡琴加強吊嗓基礎發音…等訓練。
8月- 9月 整排《長坂坡》鼓師及吊嗓、所有配器加入排練。
響排《長坂坡》鼓師及文、武場加入排練。
10月 傳承計畫成果展演正式演出。

質化指標:

  1. 透過本計畫劇藝傳承學習,期能訓練京劇技優武生。
  2. 展現京劇藝術成就,以傳承京劇表演藝術。
  3. 記錄臺灣傳統經典老戲。
  4. 傳承計畫重要文化資產。

 

量化指標:

  1. 劇場展演至少2場。
  2. 藝師及專兼任教師約5-10名。
  3. 培育參與學生至少10-20名。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本方案因為曹復永老師於本校客家戲學系聘任專案教師,課務繁重故無法參與及親授,故經本系系務會議討論後,仍由本系聘請客座教授朱陸豪老師於課餘時間親授《長坂坡》一劇。

  1. 聘請朱陸豪親授《惡虎村》(傳統骨子老戲)
  2. 聘請朱陸豪親授《東方神奇─美猴王》(110年於方案1-3科藝創演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執行)
  3. 聘請朱陸豪親授《長坂坡》
  4. 聘請唐文華 (國光劇團一級演員)親授《千里走單騎》(關老爺戲,斬顏良起-古城會止)

 

1-1-2:京劇團─《飛虎將軍》、《尋身問道》
傳承指標: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前身為「復興國劇團」,是國內具有悠久歷史之表演團隊,在藝術專業上以「繼承傳統」與「現代創新」兩條路並行發展,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劇目,並與各界大師合作,打造京劇精品藝術,發展臺灣獨特的創意文化,同時涵養紮根本土各劇種,對於臺灣戲曲的歷史與藝術風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虎」象徵勇猛、剛毅,表示勇敢面對困難,堂堂正正生活。因此有關「虎的文化」也始終貫穿於人們社會生活各方面,與虎有關的文藝作品更是不計其數,這正是虎精神的傳承。藉由《飛虎將軍》乙劇傳承本團小生或武小生青年演員,演出段落以《飛虎山》及《雅觀樓》為主。


    《尋身問道》由精彩骨子老戲《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四個經典折子組成,由周正榮老師嫡傳弟子李文勳加以修編,二次創作為《尋身問 道》一劇,透過尋、身、問、道,四個追求藝術的不同階段,對應原劇四個折子的劇情情節,將經典劇目透過嫡傳弟子的內化再創作,以現代的導演手法,符合當代的審美觀及共鳴,再造經典。

計畫內容:

經典劇目《飛虎將軍》、《尋身問道》由趙揚強、李文勳與本團師資共同傳授,希冀透過本案特色躍升計畫重現本校京劇團「經典劇目傳承暨成果展演」。

實施方式《飛虎將軍》由本團當家小生趙揚強(本名/趙延強)擔任傳承藝師。趙揚強,復興劇校第10期,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戲劇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師承曹復永、茹紹荃。曾參與崑曲傳習計劃,師承崑曲名師:蔡正仁、岳美緹、汪世瑜、計鎮華、周志剛、王泰祺、張世錚、林為林、姚繼焜等。擅演劇目:《群英會》、《白門樓》、《轅門射戟》、《黃鶴樓》、《戰濮陽》、《石秀探莊》、《雅觀樓》、《陸文龍》、《雁蕩山》、《周仁獻嫂》……等,崑曲《爛柯山》、《牡丹亭》、《風箏誤》、《獅吼記》、《琵琶記》、《販馬記》、《蝴蝶夢》。主演新編戲曲:《看瓜別後》、《少帝福臨》、《胭脂虎與獅狗》、《闇河渡》、《羅生門》;崑劇《二子乘舟》、《李香君》、《孟姜女》、《蔡文姬》、《楊妃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榮獲39屆中國文藝協會國劇表演獎章、2014年獲本校傑出校友。

《尋身問道》聘請李文勳(本校客家學系老師、復興劇校「重」班學生) 係周正榮老師嫡傳弟子。周正榮老師除了自身對京劇演出要求極為嚴格外,對其子弟復興劇團「復」字輩葉復潤、曲復敏、「興」字輩吳興國、國光劇團老生鄒慈愛、客家王子李文勳、戲劇博士高美瑜……等人,尤其復興劇校「重」班學生,在校期間,深受周老師的影響。周正榮弟子雖在各行各業發展,皆以身為周正榮弟子為榮。李文勳自幼生長於戲曲之家,天生就遺傳到家族的「戲」胞因子,56歲時就在野臺上演出一些跑龍套的動作。在十歲(1991)的時候進入了復興劇校(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就讀,修習京劇,主修老生。後來因從小對客家戲曲的耳濡目染以及喜愛,加上戲曲學校新增了客家戲曲科,他在15歲時進入了客家戲曲劇團服務;大學時進入文化大學國劇系主修小生。榮獲1997年獲國立復興劇校國劇金獎大賽【金藝獎】、1998年獲國立復興劇校國劇金獎大賽【金藝獎】、1997年參加台灣省第六屆客家戲曲比賽獲【最佳小生獎】、2011年榮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優良教師獎】、2014年獲中國文藝協會第55屆文藝獎章【戲曲演出獎】。

傳承學員以小生奈諾‧伊安、武生林政翰、林伯諺為主,配搭劇團其他小生王璽傑、武生魏伯丞、陳冠丞等人,向趙揚強、李文勳老師共同學習相關技藝,以排練規劃至成果展呈現,完成本項專案執行。

    《尋身問道》以四個關鍵題字,對應原劇四個折子的劇情走向:

    尋:尋找藝術的最高境界。

    身:尋找周正榮老師的身影、身段,名家的身上,技藝的傳承。

    問:藉由原劇主角范仲禹與妻兒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對應尋找藝術更高境界的自我喆問。

    道:藝術之道,對於名家的技藝傳承乃至於對京劇藝術的癡迷與執著。

《飛虎將軍》劇情介紹:

以《飛虎山》、《雅觀樓》為主線。飛虎山亦稱《十三太保》,京劇傳統劇目。該戲見於《孤本元明雜劇·飛虎峪存孝打虎》及《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回。川劇有《飛虎崗》,漢劇、湘劇、秦腔均有《飛虎山》,滇劇有《打虎收孝》。李克用夜夢飛虎入帳,召周德威詳夢,知為得虎將之兆,乃出獵;遇少年壯士安敬思打虎,李喜,試以諸般武藝,收為十三太保,易名李存孝。

《雅觀樓》李克用被封為五路諸侯中軍元帥,征討黃巢。這一天,河中府節度使王重榮在雅觀樓上設宴招待李克用和朱温等各路諸侯,正碰上黃巢先鋒大將孟覺海前來索戰。朱温有意要作弄李克用義子、飛虎將軍李存孝,便在眾人面前打賭:限定午時以前,如果李存孝能生擒孟覺海,則朱温願將皇上賞賜的玲瓏袍帶輸給李存孝;如果辦不到,李存孝必須把自己的頭顱輸給朱温。第一回合打下來,李存孝擒了冒名孟覺海的另一部將,被朱温認出,存孝險些輸了被殺。第二回合打下來,李存孝生擒孟覺海正身來見李克用和朱温,朱温想賴掉,不肯輸與玉帶,李克用大怒,朱温只得認輸,李存孝即奪取玉帶 。

《尋身問道》劇情介紹:

北宋仁宗年間,書生范仲禹帶著妻子入京赴試。歸途中,兒子被虎銜去,妻被告老太師葛登雲搶去。范得樵夫指引,直去葛家尋找其妻。葛假意款待,將其灌醉。並誣范行兇,亂棍打死。時范得中狀元,兩個報錄人找不到新科狀元的下落,卻在途經葛太師門前時,見抬出一隻箱子,很重。二人錯認為箱中是財寶,尾隨至荒郊上前攔劫。抬箱人扔下箱子逃去。箱中正是被葛登雲打死的范仲禹。箱開後,范復活,但因遭此打擊,精神失常。後經過包公審理此案,鍘了葛登雲,得以伸冤,經公孫策治療范仲禹病情好轉,重登金鑾殿御賜狀瓊林宴。

 

質化指標:

  1. 劇本取其《飛虎將軍》、《打棍出箱》之優勢,加以修編。
  2. 傳承藝師以趙揚強、李文勳兩位老師傳授技藝。
  3. 學員挑選未來戲曲舞台明日之星【小生】、【武小生】、【老生】重點培訓。

 

量化指標:

  1. 傳承經典劇目二齣:《飛虎獎軍》(京劇傳統劇目)、《尋身問道》,原經典劇目名稱為《打棍出箱》。
  2. 對外公演至少兩場,觀眾人數需至少500人以上。
  3. 本劇主要演員年齡須藉於18歲以上至45歲以下,不得少於5人。
  4. 公演前須辦理正式彩排演出1場。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原規劃傳承經典劇目《馬寡婦開店》,因傳承藝師戴綺霞老師年歲已高、長年居住療養院,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療養院管理嚴謹,不便親友會面及出入,故修正計畫內容。

  1. 聘請唐文華、丁揚士、朱民玲復排親授《八百八年》(復興國劇團版)
  2. 聘請楊蓮英親授《奪太倉》
  3. 聘請藝師趙揚強親授《飛虎獎軍》、李文勳親授《尋身問道》
  4. 聘請李來香、丁揚士親授《赤桑鎮》《鍘包勉》

 

1-1-3 :歌仔戲學系─《呂蒙正》
傳承指標:

    本系預定四年躍升計畫經典劇目傳承,每年呈現不同的演出樣貌及故事題材,前兩年以廖瓊枝老師經典劇目為主,2020年《寒月》屬親情愛情倫理劇,2021年《火燒紅蓮寺》為重現歌仔戲內台江湖武俠傳奇劇,本年度將以王金櫻(王仁心)老師及小咪(陳鳳桂)老師之經典劇目呈現,2022年擬推出歌仔戲傳統四大齣之一《呂蒙正》。著重戲曲的唱念做打及歌仔戲四句聯,透過藝師口傳心授之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到歌仔戲聲腔及表演之精華。

計畫內容:

  1. 藝師介紹
  • 王仁心 (王金櫻)

本名王仁心,1946年出生,專攻旦角,貢獻歌仔戲藝術逾一甲子,其歌聲高亢寬廣、清澈渾圓、聲情並茂。早年因二姐王金蓮的關係與歌仔戲結緣,六歲即登台,十三歲即跟著賣藥團巡迴站唸,十七歲參加「台中民天電台」,以「小貓仔」名號紅遍中部,並灌錄過許多歌仔戲唱片。二十一歲進軍電視後改藝名為王金櫻,與柳青成為「中視閩南語歌劇團」生旦台柱,《梁山伯與祝英台》、《柳燕娘》、《西廂記》、《董小宛》皆為當時膾炙人口作品。1991年起,參與「河洛歌子戲團」演出,並擔任「河洛歌子戲團」之藝術總監至今。經典代表作包括:《梁皇寶懺》、《秋風辭》、《臺灣我的母親》、《天鵝宴》、《命運不是天注定》、《曲判記》等。於國立傳統戲曲學院執教八年期間,作育英才無數。
近年致力於培養後進,投入歌仔戲四句聯劇本的再整理與保存、復演、推廣。以「文化劇場」風格籌製的廣播歌子戲劇場《按君審戶神》、排場歌子戲《殺子婆》、賣藥團歌子戲《露水開花-賣藥仔團的江湖故事》等堪稱風格獨具的歌仔戲發展史。
曾獲頒〈第五屆臺北市藝術藝師獎〉〈第二屆臺北文化獎章〉〈第八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並即將授證榮登2020年文化部國家級文化資產歌仔戲保存人
現任臺北市傳統藝術保存藝師、「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河洛歌子戲團」藝術總監、「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 陳鳳桂 (小 咪)

出生於歌仔戲家庭,承襲表演家風。自小深具舞蹈表演天份的她,十四歲即加入家喻戶曉、有「臺灣寶塚」之稱的【藝霞歌舞團】。習藝年餘,十八歲就榮登首席台柱,隨團四處公演,經過「舞台戲劇」的洗禮。在極盛的五、六○年代,紅極一時,名揚東南亞,是【藝霞歌舞團】之柱;七○年代轉跨電視歌仔戲界遊走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台,陸續與楊麗花、小明明、葉青、黃香蓮等知名小生合作,也開拓了她表演生涯的第二春。八○年代隨『河洛歌子戲團』引領歌子戲進入舞台精緻化的表演型態,並登上臺灣最高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創團劇《曲判記》小 咪便以其深厚的歌舞基礎、豐富的肢體語言,獨樹一格,無人與其媲美。且善於運用行腔轉韻、結合演技與造型,將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刻劃的入木三分,無論詮釋生、旦、丑各種行當皆活靈活現、令人激賞。更成為國內各大歌仔戲團爭相邀演並擔任其重要角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方位的演員,堪稱為『舞台百變精靈』。她的敬業精神及守時,在行內也為人所津津樂道,更是位願意栽培及照顧新人的好老師。於2009年榮獲『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且於2013年榮獲『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重要保存者』,同時榮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更於2016年以《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獲得『第二十七屆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等殊榮。不愧為當今令人敬佩的表演藝術家。即將授證榮登2020年文化部國家級文化資產歌仔戲保存人。

  1. 傳承技藝項目:《呂蒙正》

    劉相國之女月娥舉行拋繡球擇婿,選中了一貧如洗的秀才呂蒙正,而受到父親驅趕到破窯居住,蒙正為自己的貧困感到慚愧,月娥卻不離不棄。而在土地公暗自庇佑之下,蒙正拾得烏金,改善家中境遇。而蒙正最後也憑著真材實料高中狀元,在皇帝主持公道之下,風光返回相府,相爺也誠心悔過,全家喜得團圓。

  1. 預計藝生數:30人

培育生旦主要演員5-10人,其餘編配演員20-25人。
 

質化指標:

  1. 邀請文化部歌仔戲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藝師(人間國寶)王仁心 (王金櫻)、陳鳳桂 (小咪)教授及集結本系專兼任教師之智慧經驗。
  2. 蒐集史料及重新打造本劇之精華。
  3. 加強台語文口條訓練,加以唱腔聲情傳授。

 

量化指標:

  1. 劇藝教師:5-8人
  2. 學生:45-55人(含後台工作人員)
  3. 觀眾數:800-1000人(演出2場)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本計畫原應為王金櫻及小咪老師傳授經典劇目《油罈記》、《呂蒙正》,但為著重戲曲的唱念做打及歌仔戲四句聯,透過藝師口傳心授之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到歌仔戲聲腔及表演之精華,故111年度修改為《道光君斬子》經典劇目。

《道光君斬子》為清朝宮廷大戲,人物腳色場次繁多,整體場面調度極大,因近日都採視訊上課,無法實體排練大場面的戲,為考量整體製作品質,改以歌仔戲經典戲齣<呂蒙正>著重口白唱腔四句聯,可於視訊授課時先行訓練學生口條唱腔,待暑假期間加以集訓,進行實體排練,本劇屬場次大都為傳統的排場,必可趕上整體演出進度,以確保演出品質。

基於上述原因,傳藝教師仍希望維持原訂計畫《呂蒙正》作為2022躍升畫傳承劇目。

  1. 廖瓊枝老師親授:《寒月》(又名錯配姻緣)、《金華府奇案》
  2. 王金櫻與小咪老師:四句聯劇目《呂蒙正》

 

1-1-4 :客家戲學系─《王懷義買阿爸》
傳承指標: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為臺灣唯之一客家表演藝術科系,肩負培育客家表演人才之重任,並以推廣客家之傳統表演藝術為己任。每年邀聘優秀業師進行劇本改編、排戲與指導,結合全系師生之力,推出經典劇目大戲,展現本系為傳承客家表演藝術的具體成效,也展示本系培育客家戲曲表演人才的具體成果。

計畫內容:

  1. 實施方式:

(1)整合本系師資並延聘業界師資進行教學暨創作

為製作經典劇目大戲,本系於教學規劃整合了「主修」、「副修」、「實習演出」、「基礎/進階唱腔」、「畢業製作」之課程與師資,將經典劇目大戲之教學、演練與表演結合為一,並進行跨年級之教學與鍛練,動員全系之力成就經典劇目大戲的展演。
本系配合教育部躍升計畫,延聘業界師資黃鳳珍與張雪英,搭配本系課程規劃內之資深教師鄭榮興與江彥瑮進行唱腔與身段教學。加上本系現有之各行當術科教師,暨理論學科之教師,分別進行術科鍛鍊,及學科於劇目內涵之認知與理解,有助於學生能夠全方面地理解、認知這齣經典劇目大戲之美學特質,並且透過資深與年輕師資的搭配,進行唱腔、身段表演之學習與鍛練,一步步達到精熟之後,內化為演員的基本能力,從而展現在實際表演之呈現。

(2)相關學系(劇團)進行技術支援

本次經典劇目製作將整合校內相關學系(劇團)之專業教師暨學生,提供技術支援,俾益於展演之完美呈現。在音樂設計暨演奏方面,特邀鄭榮興教授進行音樂設計規劃。鄭教授長期從事客家戲曲暨北管音樂之演奏及音樂設計,對於本製作俾益甚多。同時,亦將邀請本校戲曲音樂學系客家戲組之師生協助伴奏。
劇場技術方面,將邀請本校劇場藝術學系協助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暨音響相關工作。衣箱管理方面洽商本校京劇團之團員協助起箱、穿戴之工作。

  1. 藝師、傳承技藝項目、預計藝生數:

(1)藝師:黃鳳珍老師、張雪英老師。
(2)排練老師:江彥瑮老師、吳岳庭老師、蔡晏榕老師等。
(3)助教:陳怡婷、曾卿茹。
(4)傳承項目:

①劇本導讀。
②客家唱腔教學。
③行當身段教學。
④戲劇組織與排練。

(5)預計藝生數:19人
林韶騏、邱城善、邱奕凱、陳詠翔、吳宥希、巫敏瑄、李玉婕、李婷茵、周怡君、林雨涵、徐翊娟、許斯雯、陶思羽、游宛霖、楊千慧、楊婷茹、廖慈筠、蔡汶亭、盧穎蓉

 

  1. 劇情大要:

    金殿上宋仁宗得知己夢金樑倒下,玉柱扶起,乃是即得賢臣良將之夢,便以玉扇為信,微服出巡至江南私訪。江南街市熱鬧非凡,宋仁宗大聲叫賣,人來人往,問津者皆以玩笑視之。此時出現一中年男子王淮義,此人家道貧窮,為人憨實,眾人見到,便哄騙宋仁宗賣的東西很便宜,淮義一聽便應聲要買,豈料原來叫賣之人,是要人買回家當作父親侍奉。

質化指標:

藉由執行客家大戲《王懷義買阿爸》展演計畫,預期達到以下效益:

  1. 藉由年輕學子演出精緻之傳統表演藝術作品,增進觀眾對客家文化藝術的認識與喜好,以推廣客家傳統戲曲之美。
  2. 展現本系學子多年學習客家戲曲之成果,呈現人才培育之成效,並以好作品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劇場。
  3. 將客家文化、歌謠、表演、音樂、語言揉合為於劇作,透過表演藝術的展演,傳承客家表演文化,將客家語言暨客家文化永續傳承。

 

量化指標:

  1. 藝師2人:黃鳳珍老師、張雪英老師。
  2. 排練教師最少3人:江彥瑮老師、蔡晏榕老師、吳岳庭老師。
  3. 助教2人:陳怡婷、曾卿茹。
  4. 培訓課程約170堂。
  5. 培育學生數19人(暫定)。
  6. 展演至少1場。
  7. 學生參與數約70人(含後台工作人員)。
  8. 觀眾數約150人/場。


109-112年四年計畫綜觀

    原訂第三年推出經典劇目大戲《孝子不記恨》,因主演學生條件較適合演《王懷義買阿爸》,故申請更換劇目。

藝師黃鳳珍、張雪英親授:

  1. 經典採茶小戲:《張三郎賣茶》系列,雕琢唱、唸。
  2. 客家大戲:《乞米養狀元》、《王懷義買阿爸》、《婆媳風雲》。

 

1-1-5: 戲曲音樂學系─《臺灣鑼鼓大展—以「調腔」起手》
傳承指標:

    戲場筋節在鑼鼓。李漁在《閒情偶寄》「鑼豉忌雜」一節中說:戲場鑼鼓,筋節所關。當敲不敲,不當敲而敲,與宜重而輕,宜輕反重者,均足令戲文減價。可見鑼鼓扮演著戲曲演出成敗之關鍵。
本系擬藉由資深鑼鼓樂師楊軍、鄭榮興老師,傳承經典劇目中之鑼鼓樂,並由年輕世代鑼鼓教師,共同規劃經典鑼鼓藝術傳承計畫,以劇場鑼鼓形式展現不同劇種與不同時期的鑼鼓節奏。教師們帶領戲曲音樂學系學生與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北管戲演員,共同學習精確的鑼鼓引領唱腔與幫襯演員,精進戲曲音樂表演藝術技藝,俾傳統經典鑼鼓藝術在本校永續傳承發展,為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盡一份心力。

 

計畫內容:

  1. 工作項目:

(1)戲曲音樂學系學院部全體學生分三組主修: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學生,以具備戲曲文武場吹拉彈打等基本能力的人才為主,加以雕琢。
(2)以劇種為單元,傳承經典之鑼鼓樂曲目,並輔以雜技演出,預定以劇場方式呈現各單元節目之演出;擬請編劇者於各單元間,融入戲曲鑼鼓有關之理論而編撰唱唸之詞,並串以實際操作導正常犯錯誤之鑼鼓用法;擬請導演加以編串劇目、曲目,最後以音樂會方式呈現在劇場。

  1. 計畫具體作法:

(1)內山鑼鼓【點將】開場,接【歌仔調】、【乞食調】、【江湖調】等臺灣歌謠小調,再接〈桃花搭渡〉;渡船至河對岸,又見另一番雜耍特技景象。(20分鐘)
(2)調腔《西廂記‧請生》。(15分鐘)
(3)老歌仔戲《呂蒙正》。(15分鐘)
(4)客家戲「棚頭」或《張三郎賣茶‧糶酒》。(15分鐘)
(5)北管戲。(15分鐘)
(6)京劇《大將出征》音樂劇。(15分鐘)
(7)演員唱唸,以及鑼鼓示範與串聯,請莊步超、洪碩韓老師合作,運用戲曲常用鑼鼓樂加以設計。(15分鐘)

將敦請曾教授永義擔任諮詢顧問;請王瓊玲教授編劇;曾憲壽、楊益全(團員)擔任導演;外請曾韻清、吳芃萱(老歌仔戲資深演員、陳旺欉第一代弟子)、郭敏芳(調腔演出指導)、丁揚世(《大將出征》音樂劇演員指導)、潘玉嬌(北管演出指導)等藝師,以及各學系有關教師協助排練、演出與劇場事宜。
 

質化指標:

  1. 以劇場鑼鼓形式展現不同劇種與不同時期的鑼鼓節奏。
  2. 引領戲曲音樂學系學生與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北管戲演員,共同學習精確的鑼鼓引領唱腔。
  3. 精進戲曲音樂表演藝術技藝,俾傳統經典鑼鼓藝術永續傳承發展,為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

 

量化指標:

  1. 劇藝教師:約20-25人(含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專兼任劇藝教師)。
  2. 培育跨域人才至少30名。
  3. 培育執行製作人才至少5名。
  4. 展演共2場。
  5. 學生參與數:約200人(含外聘演唱者、戲曲音樂學系師生、歌仔戲學系師生、京劇學系國小部及後台工作人員等)。
  6. 觀眾數:約900人。

 

方案1-2:臺灣戲曲數位教材整合平臺
    因應「學校發展重點」的規劃及肺炎疫情不穩定的發展,本方案將透過出版之教材數位化、整合師資與戲曲教學資源及建置數位影音等資料,透過這數位教材整合平臺將協助教師及學生進行線上教學、藝術推廣、數位典藏、傳統經典唱段建置及各展演計畫成果之呈現,以達到本校傳統戲曲藝術教育、傳承、典藏的社會責任,以及達到永續經營及管理的目的。

 

計畫目標:

    透過「數位教材整合平臺」將臺灣傳統戲曲教材數位化,將特色展演影音、傳統經典唱段及文物數化位檔案等建置,最後將本校近年申請補助及委辦等計畫成果做有系統之整理,透過網際網路的線上傳播、分享,使本校教學、研究、展演及典藏內容更有效之運用。
 

計畫內容:

  1. 教材數位化建置
  2. 特色展演影音建置
  3. 傳統經典唱段建置
  4. 文物數位化典藏建置
  5. 各補助計畫、委辦計畫成果之紀錄呈現

 

質化指標:

  1. 建置傳統戲曲教材數位化
  2. 建置特色展演影音平臺
  3. 建置經典唱段影音及曲譜數位化
  4. 建置戲曲文物典藏數位化
  5. 紀錄補助計畫及委辦計畫成果
  6. 善盡大學之社會責任
  7. 支持學校永續經營及管理

 

量化指標:

  1. 教材數位化約3件
  2. 特色展演影音建置約10部
  3. 傳統經典唱段建置約10首
  4. 文物數位化典藏建置約5件
  5. 補助計畫、委辦計畫成果呈現約6件
  6. 線上參觀人次約500人次

 

方案1-3: 戲曲虛實文物互動空間
計畫目標:

    本校為因應科技展示的成熟及多元化發展,故藉由當代博物館的建置概念、虛實互動展示的體驗,將本校的原來文物館及校史室結合為「戲曲虛實文物互動空間」,進而期望能吸引更多潛在的觀眾(如國中小學生、青少年、民眾)參訪,透過現場的虛擬數位影像呈現及實體文物展示做虛實互動之體驗,展現本校傳統與科技結合之創意思維,將躍升本校的「傳統並創新傳統文化藝術」之宗旨。


計畫內容:

  1. 學校時光隧道
  2. VR/AR影像演示區
  3. 文物展示區(虛擬與實體互動區)
  4. 出版區(圖書、音樂、影片的互動螢幕展示)
  5. 體驗打卡拍照區(APP貼圖)

 

質化指標:

  1. 建置完善學校歷史脈絡
  2. 建置傳統戲曲教學友善、有趣之環境
  3. 建置傳統與科技演示空間
  4. 打造虛實互動之體驗

 

量化指標:

  1. 建置學校歷年照片/影音資料1套
  2. 建置VR/AR影像演示區1間
  3. 建置文物互動展示約10件
  4. 建置出版區互動展示1套
  5. 體驗打卡圖片約10件

策略二:培育新生代人才與推廣戲曲藝術美學
    由「專業培育平臺」、「特色展演補助」、「2022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方案規劃及執行。111年度躍升計畫於此略策中,為有效培育新生代人才及推廣戲曲藝術美學,執行「特色展演補助」、「2022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二方案,期望透過二方案的規劃及執行,更符合本校「培育優質戲曲專業人才並發揚傳統表演藝術」之主要目標達成,尤其鼓勵本校教師與學生的實務創作及學術研究涵養的提升,另外本校透過藝術季的展演活動、影像保存及線上觀賞,以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再造社區風華,發揚傳統表演藝術。

方案2-1:專業培育平台
    由本校京劇團、綜藝團、青年實習劇團三個表演專業團隊進行培育平台機制,期望實習的學生們透過「訓、演同步」實務參與,具有傳統戲曲表演能力之專業演員,以及跨學系、跨專業展演創作與組織管理的能力。
2-1-1:京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計畫目標:

培育具有傳統戲曲獨當一面的表演能力之專業演員,提升青年學子表演能力,繼承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發揚民族文化精粹。
 

計畫內容:

  1. 實施方式:結合本校京劇學系,經由系上推薦優秀人才,由京劇團專業師資,依行當、學生資質及個人特色,以小班教學、師徒相傳的方式,為學員量身打造合適的學習劇目教材,並於本團安排正式公開公演,及參與本團大中小型不等的各式演出,提供青年學子更多實戰經驗磨練。
  2. 計畫對象:本校京劇學系學院部學生,具有基本劇藝能力,未來以戲曲表演為志業者。
  3. 預計名額:4名。(推薦名單如下)

 

序號 姓名 行當
1 謝  樂 青衣
2 林伯彥 武生
3 羅大景 武淨
4 王冠廷 武生

 

質化指標:

專精學員行當的表現技巧,加強演員紮實的基本功,擴充學員的劇目人物表演特色的掌握度,增加實際舞台的演出經驗,培養演出的團隊精神,敬業態度,並厚實基本功基礎,紮下終身的自學力。
 

量化指標:

重點培育學生4名,至少參與劇團演出10場,並於部分場次擔任主演腳色。

 

2-1-2:綜藝團專業培育平台
    110年度規劃的跨域培育計劃效益卓著,擬111年度延續進階加深、加廣的跨域培育「跨域新思維・提升新動能Ⅱ」的規劃。

 

計畫目標:

  1. 教學:提升團隊競爭力永續發展

今年仍會延續去年神經動能訓練,補助團員加強對自我建身強體的目的,減少因不正確用力方式受傷的情況。透過NTK神經動能的引導每一位演員了解身體特質,在身體肌肉過度訓練長期壓力累積,而造成職業傷害自我修復的能力,並配合三官(身、心、思想)律動進行質量訓練,避免造成不必要傷害,延續演員舞台職業壽命,優化人力,提升團隊競爭力。

  1. 實務:提升團體動能再創新

優質團隊在於讓團員彼此了解三官「身、心、思想」後,促使每一位演員避免傷害,相互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新動能,凝聚向心力,達成共識,並提升工作成效,優化的節目質。

  1. 師生交流:跨域新思維・提升新動能Ⅱ

跨界元素的合作,將其專業技藝基礎能力上進行創新知識應用,創新、前衛、改造,保留傳統的精神、以現代的精緻手法,要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特技風貌,進階跨域新思維.提升新動能Ⅱ,提升古典雜技與當代雜技並行的藝術理想目標,期許本團未來成為點燃臺灣雜技之光之領頭羊。

 

計畫內容:

  1. 參與對象:實習生至少4至5名與種子教師增能的教育訓練共同參與培訓,得視情形擴大學系學員或實習生也能參加受益。
  2. 計畫期間:111年1月至12月止。
  3. 實施方式/內容:配合本團團務、訓練方向規劃訓演同步二大面向項目

(1)專業技藝精進的培育:

外聘專業師資協同團員老師教學,尋求高難度技巧突破,在有目標的練習規劃,增加對手技巧精進,進而培養默契,輔以增加團方節目多元變化創新。 

(2)跨域專業豐富涵養大師講座工作坊:

外聘安排跨域劇場或相關表演藝術相關理論課程,同步協同教學與種子教師增能的教育訓練,深化培育跨域新視野與學習,將其專業技藝基礎能力上進行創新知識應用,共同推動學用合一。

  1. 培育、實習項目:業師─(建議名單,得視實際開設課程調整)

(1)專業技藝精進的培育:專業技巧傳承提升-團員老師專長個別教學。
(2)外聘專業跨領域培育課程

 

  • NTK神經動能-羅潔心

延續兩年的神經動能課程,讓所有團員受益良多,為團員帶來強健的體魄, 減少許多受傷的因素,也讓團方在許多場表演場合,帶來更多驚險的表演。
教課內容:在認識自我失衡的神經後,如何矯正動作和避免代償作用的發生,何其重要!瞭解動作和自身的癥結點,強化關節、韌帶、肌肉的控制,並發揮 能力,團員身體全面防護與優化,且獲得改善的目的。

①本課程運用木柵校區的健身器材,輔以重力訓練,強化肌肉堅韌   提升保護力。
②期程:每週一次兩節課,為期三個月。
③上課時間:每周星期三(暫定)。

  • 現代/即興創作舞蹈-董怡芬

影響當代舞蹈至鉅的後現代身體探索,西方各大舞團入團必要條件。課程由身體覺察入手,以觸覺感官為基礎,循序漸進由肢體覺察及反應,建立「接觸即興」的核心觀念,進而加強雙人互動能力。提供舞蹈專業人另一種身體訓練。

①教課內容:初學者學習當代舞接觸即興舞蹈基礎的學習。
②期程:每週一次兩節課,為期三個月。
③上課時間:每周星期五(暫定)。

 

  • 戲劇/編導課程-陳彥斌導演

人類生活狀態的縮影,最貼近人群的表演藝術是戲劇,這其中包含了劇本、演員、舞台、燈光,以及服裝等各個面向。

①教課內容:培養團員溝通、想像、熱情、自信、創造力及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養成及形塑,創造新鮮、有趣、多元、不怕犯錯的氛圍,來建立團員的演出實力。
②期程:每週一次兩節課,為期三個月。
③上課時間:每周星期一(暫定)。

 

  • 特殊3D噴畫容妝課程-『好萊塢的秘密』團隊師資

2004年同時成立「好萊塢的秘密造型團隊」,承接電視節目、戲劇、服裝秀、電影、藝人造型及各式表演活動,以顧客的需求給予最適當的造型規劃。『好萊塢的秘密』品牌創立理念,主要希望能滿足不同區塊化妝專業人士,五花八門的產品需求,讓他們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做到了,並且受到業界的肯定。2008年開始為了能夠將產品提供給一般大眾使用,除了專業通路外,開始於各百貨公司設點,讓更多一般民眾能夠接觸多元的好萊塢化妝品牌。更於2014年將噴槍化妝帶入百貨專櫃,成立全亞洲第一個噴槍化妝專櫃。臺灣噴槍彩妝的新世紀。『好萊塢的秘密』儼然成為影視專業彩妝的代言品牌。

①教課內容:初學者學習3D噴槍操作清潔及基礎的特殊妝線條的勾勒。
②期程:每週一次3節課,為期三個月。
③上課時間:每周星期一(暫定)。

 

質化指標:

  1. 跨域藝術家以專業豐富涵養的業師,同步協同教學與種子教師增能教學相長的教育訓練,將其專業技藝基礎能力上進行創新知識應用,共同推動學用合一。
  2. 藉由團務發展進行「訓、演同步」實務操作的參與,從做中學、覺中悟中,共同提升優質的專業技藝,落實培育實習生與專業演員合作共享養成,共同創造演藝市場共存共榮奠基。
  3. 雜技傳統藝術包容性很廣,可與當代的各式表演藝術結合,更推動增廣團員的視野,也提升教學專業,豐富課程內容,讓教師們互相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實踐,以落實教學同儕專業互動成長,激發不同教學創新。
  4. 培養實習生跨域學習與專業技藝間溝通串連的能力,參與各項展演活動的創新運用,並連結提升自我美感品味,能與未來職場或跨界連結,將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進而開拓更多未來職場的可能性。

量化指標:

  1. 預估參與展演實習生人數至少4名。
  2. 預估種子教師跨域知識增能至少30名。
  3. 預估專業培育課程安排至少20堂。
  4. 跨域藝術類專業課程至少30堂
  5. 培育參與展演執行製作5名。
  6. 預估參與展演2場次。
  7. 預估至少兩場次參與觀眾人數800人次以上。

 

2-1-3:青年實習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計畫目標:

    為承繼發揚傳統戲曲藝術,培育新秀⼈才,針對有潛力的青年從業者進行重點培訓,藉由經典劇目的傳承,基礎的強化與專業分行的提升雙軌並重,全面提升青年演員的表演能力,並配合參與演出,以訓演同步,提供青年團員更多演出機會,進行實戰經驗磨練。期能促進戲曲專業⼈才養成與演藝市場共存共榮。

 

計畫內容:

  1. 對象:演員、音樂及戲曲相關⼈員。
  2. 名額:16名(客家戲4名、歌仔戲4名,戲曲音樂4名,劇場藝術4名)
  3. 運作方式:結合客家戲、歌仔戲、戲曲音樂、劇場藝術等學系培育養成傳統 表演藝術專業人才。

(1)計畫邀請專業師資,以使教學與實務密切結合。
(2)團員涵蓋表演、音樂、技術等不同專業之表演藝術團隊,以跨學系、跨專業之組織管理,有效結合劇團之展演創作與組織管理。

  1. 主要辦理場域: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指定相關場地培訓。
  2. 培訓方式:

(1)依據培訓學員專長及特質調整培訓師資,並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實習劇團辦理。
(2)參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實習劇團演出計畫,包含推廣活動及臨時派任。

  1. 培訓名額、師資:
     
類別 培訓師資 培訓名額
客家戲 李菄峻老師 旦行2名,小生1名,老生1名
歌仔戲 唐美雲老師 小生2名、旦行2名
戲曲音樂 陳玉環老師 客家戲音樂2名、歌仔戲音樂2名
劇場藝術 鄭孝先老師 場記執行1名、音效執行1名、舞監1名、舞台技術執行1名

  

質化指標:

  1. 專精學員表現技巧,加強學員對劇目人物表演紮實的基本功與技術。
  2. 增加實際舞台的演出經驗。
  3. 培養演出的團隊精神,敬業態度並紮下終身的自學力。

量化指標:重點培育學生16名,參與劇團演出,並於部分場次擔任主演腳色。
 

方案2-2:特色展演補助
計畫目標:

    為有效執行培育新生代人才之策略,針對教師及學生提供「特色展演補助」之計畫,目的鼓勵教師與學生在課餘時間,個人或與同儕之間進行創作及展演活動,將傳統戲曲表演藝術,透過新生代的教師及學生創新、研究及發展,展現不同以往的特色展演節目,進而提升教師與學生的實務創新與學術研究之涵養。
 

計畫內容:

  1. 資格

(1)本校專任教師與學院部在校學生。
(2)每位教師或學生在學期間(當年度)以申請一件計畫為限,且於申請同一年度同一計畫案僅能擇一申請計畫補助,該申請計畫不得再與公部門另申請補助費共用,如經查證違反其規定,申請補助金額全額繳還並取消補助資格。
(3)計畫申請資格分作「專任教師」與「在校學生」兩類,由代表申請人於提出計畫時自行勾選。
(4)補助計畫限未曾發表之創作展演成果。

  1. 審查標準與結果

(1)研究發展處擬提議校外三至五名專家學者名單,由校長遴選組成審查委員會,得進行書面審查及提案審查,各類別之審查標準如下:

①創意研發及藝術表現
②計畫內容之可行性及預期效益
③創作成果之發表規劃(含國內外之展演、競賽等)
④提案簡報表現

(2)經計畫審查委員會通過後,始具備受補助資格。
(3)受補助者應依提案之計畫內容執行,如欲變更計畫須於收到錄取通知後3天內提出變更申請,並於獲得同意後7天內繳交修正計畫書。承辦單位保有同意權以及撤銷錄取資格之權利。
(4)各受補助計畫於相關成果產出,應標示「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務發展特色躍升計畫補助」等字樣。
(5)補助名額及金額依當年度預算訂定。

 

量化指標:

  1. 補助專任教師及學院部學生共10位
  2. 預計共有20-30師生參與
  3. 預計共有10場演出呈現
  4. 預計觀賞約200-300人次

 

質化指標:

  1. 提升專任教師創作、研究能量。
  2. 提升學生創意展演之實務經驗。
  3. 鼓勵師生在傳統與創新展演實驗發展。
  4. 鼓勵師生跨領域合作。

 

方案2-3: 2022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
計畫目標:

    基於對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與使命,期能透過延續計畫提升學生多元競爭力及展演能力,本校為全台唯一傳統藝術學校,在在以加強培育傳統戲曲新生代,使人才輩出輪替為責命,同時透過藝術、生活、環境的結合,推動傳統美感藝術帶入地方社區生活,使藝居共生的社區型態模式更趨成熟,讓師生策辦展演,藉由演出活動累積實務經驗,將傳統表演藝術從鄰里社區健芽生根,漸而成長茁壯,獨樹一幟。


    自2020年開始善藉內湖、文山兩地良山好水之環境,推動《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與民眾同樂、運用專業劇場以整合本校六系兩團演出,內容結合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劇場藝術學系與綜藝團、京劇團等不同劇種,規劃每年10月至12月初,大約兩個多月的藝術季演出,帶動社區民眾參與,喚起民眾對傳統表演藝術的重新認識,不斷開發潛在藝術愛好者。逐年逐步的提升民眾對維護傳統藝術文化的知覺,在享受藝術的氛圍的同時,凝聚在地民眾共識。

 

計畫內容:

    因應謹慎防疫考量,本年度戒急用忍暫停戶外演出計畫,仍持續於木柵校區演藝中心進行劇場演出,回饋在地民眾,將傳統表演藝術送進鄰里社區,社區民眾不用出遠門,就近進入劇場感受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部分演出視實際時況或會再規畫移師至校外專業劇場。有別於户外舞台,期望藉由不同特色的演藝空間,讓同學觀摩與體驗演出的異同性,在在以專業精緻的劇場演出,實踐劇場教育的理念,讓學生累積穩健扎實的專業劇場表演經驗,為傳統戲曲專業人才提供養分。讓《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帶著內湖及文山社區居民體驗傳統表演美學,為生活改造,凝聚社區意識,落實學校與社區共同營造的理想,踏踏實實的善盡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質化指標:

  1. 促進實際演出效益,提供優質正當娛樂:

藉由藝術季的規劃可提供的表演舞台,結合社區力量,更是藉此將學習成果對外展示的好契機,促進聯合展演效益,不僅將優質的藝文活動傳達給在地民眾,同時提供優質的休閒活動,薰陶氣質,培養良善之風。

  1. 擴增學生展演力,昇華藝術傳承質素:

藝術季為學生提供一個專業舞台,累積展演經驗,精進表演能力。表演藝術人才之培養著重「寓學習於實踐」,以實際的演出經驗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提昇學生對傳統表演藝術之審美力及競爭力。同時,傳承大師們演出的經典劇目,雕琢功架英姿與神韻風采,讓新生代承繼與延續優秀的傳統,再而創新建立更加符合時代之傳統藝術底蘊。

  1. 創造在地藝文空間,培養藝術潜在人口:

藝術落實於生活本非一朝一夕,為持續使社區民眾與藝術表演者相互連結,培養在地藝術愛好者,透過不間斷的潛移默化,使鄰里之民得以學習、欣賞傳統藝術,建立善良風氣,是本校作為藝術人才專業培育機構的之時代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

  1. 預計14場演出
  2. 由本校六系兩團師生協力籌辦及進行
  3. 約5000位以上觀眾進場觀賞演出。

 

策略三:開創厚實文化底蘊發展跨域合作

方案3-1:科藝創演─綜藝團《島嶼流 Island of Acrob-Machine
計畫目標:

    111年特色躍升計畫構思初步構想以「物件+人力+炫技」為創作主體,從思考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到臺灣本土人文及地理環境流轉敘事題材,開啟跨域團隊合作模式,透過打造高度創作自由及多元藝術的互動,為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創生,讓超乎想像的創作,付諸實踐,讓大眾了解藝術多變有趣,讓國際看到臺灣創作最美麗的面貌,以專業技術本位不斷演化異變,產出獨一無二作品,將臺灣軟實力推向永續,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提升國際競爭力。
 

計畫內容:

  1. 概念發想:

有一個島嶼四面環海,作為一個海島型地帶的島嶼,快速接受著外來元素的傳播於島上生活型態。而島民在每一次調適外來的刺激的同時,也發展出一次比一次更為堅軔的型態,就在內外的變動中不斷地發展出生存之道,同時,人因爲行為能力的分野,在心性和群聚上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這一整段旅程關於島嶼內外的動態,人與人之間的離散,在人與環境力求動態平衡的旅程裡,揭露了過去的歷史也開啟了末日的預言,超現實主義的特技動態演繹。

  1. 展演場域:配合學校年度活動規劃於本校木柵演藝廳創作首演。
  2. 節目全場60分鐘
  3. 執行期間:暫規劃上半年特技發展訓練,下半年進行排練,12月初展演。 
  4. 跨域特色:

特技演員擁有不同於其他表演者的技術能力,希望透過物件與特技創造新的特技語彙,持續發展特技與新馬戲於當代舞台表演的可能。特技為呈現人體身心靈巔峰狀態的表演,特技演員於舞台上的肢體動作將成為「特技動態藝術」,展現特技演員最細緻的肢體動作、韌性、反應力、心智、柔軟度、巧思等,以新穎、動態的方式呈現,打造具有藝術創作作品。

  1. 創作者:導演簡介:陳彥斌 ( Fangas Nayaw )
     

質化指標:

  1. 科藝合作全新製作,提升演員新觀念、新思維結合跨域合作,使其專業技藝與科技的合作中,注入更深的文化美學與創意,藝術表演結合科技,跨域激發之新美學,正是藝術表演產業未來耀眼國際新趨勢。
  2. 中、西技藝融合:文化不分國界,科技無所不在,文化科技並置跨域創新合作,開啟文化新藍海,並期許這次創新作品帶動臺灣表演藝術跨界資源整合新商機,持續發展表演藝術市場永續經營目標,進而進軍國際提升競爭力。

 

量化指標:

  1. 跨藝術類別融合元素:至少2個項目,如: 文學藝術、視覺藝術、造型藝術、裝置藝術等類別,觸及人文廣泛。
  2. 跨科技合作團隊:至少2個團隊。
  3. 跨界大師共同參與創作:至少2位
  4. 演出場次:至少2個場次。
  5. 觀眾觀賞人數至少800以上

 

方案3-2:創意展演─民俗技藝學系《電<競場》Semicon doctor(暫)
計畫目標:

    本年度計畫以「職人共創」展演形式,提供學生多元紮實學習經驗,啟發學生身體創作能力,建立學生在學期間與職場接軌的經驗。
 

計畫內容:

  1. 內容簡介:本系擬邀請業界校友深化計畫擔任編創,並於學院部公開徵選「技優生」,初估表演入選者約為10-15人,本創作內容將由學生身體特質為基礎,再循序漸進開始發展,發展創作分由以編創引導實施訓練。
  2. 創作(製作)構想:以傳承、跨域、創新與躍升為基本理念;根據「技優生」特長與所學各項技藝特點設計編創。科技承載著人的夢想與希望,物件操弄、無感串聯,使人的種種訊息切割、劃分。本創作以科技藝術視覺觀感,展現新世代特技身體。科技時代來臨意味著文化形式改變,同時挑戰人本溫度。生命如何驅使?或操弄?為本創作欲表達意義。
  3. 演出型態:《電<競場》以當代交融後現代身體,與世代接軌。跨越舊有的身體陳規,尋覓出馬戲特有的肢體語彙,再造新馬戲.新意象特技劇場,多重視覺衝擊,以當代藝術之美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觀感。
  4. 主創人員: 本創作邀請新生代藝術家吳瑛芳擔任編導,從根本思考特技,以流動的身體捕捉技術展現轉換間的呼與吸。吳瑛芳為本校校友,現為神色舞形舞團編導,長期研究特技與舞蹈之身體表述,身體概念取自於自身身體文化,在運動身體的瞬間,發展出所有動態直覺的反應。
  5. 演出人員:本系將於學院部公開徵選10-15「技優生」。
  6. 演出時間長度:約60-70分鐘。

 

質化指標:

  1. 以意象式引導特技學子從中發展出賦有情感的身體對話。
  2. 建構不同的身體語境,以身體理解編創內涵,與身體深度對話。
  3. 期望藉由身體創作的過程,更認識自身以及所處的環境現況,並與編創主題來回論證。

 

量化指標:

  1. 業界合作創作群6名
  2. 本系專任教師4名
  3. 本系技優生15名。
  4. 演出場次:2場次。
  5. 預計觀眾觀賞人數700人次。

 

方案3-3:戲曲VR/AR演示

計畫目標:

    傳統與科技的最大衝突與結合,會產生什麼不同以往的火花,尤其在疫情不穩定的發展下,造成表演藝術產業的實體演出有極大的衝擊,使得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創作者的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線上虛擬的世界,與我們有什麼樣的合作可能性及發展。故本計畫期望透過與睿至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文化大學專任副教授王台瑞老師共同合作,利用VR、AR及MR的科技,將傳統戲曲妝扮、表演拍攝紀錄呈現,使表演者的身段、聲音及表情打破時空限制,以近距離演示給觀演者(觀眾)欣賞,在線上虛擬影像感受傳統戲曲表演之美學,另期望透過科技將本校傳統戲曲教學教材、唱念作做訓練、實務表演等視聽覺資料,獲得妥善保存、維護,進而透過常設展形式將傳統戲曲表演美學推廣給民眾,以盡本校社會之責任及加速國際化能見度。

 

計畫內容:

  1. 規劃戲曲VR或AR的拍攝內容(戲曲妝扮服裝/化妝/髮飾、身段示範、角色人物詮釋、大小道具介紹、劇場空間介紹、服管介紹、戲曲音樂介紹等)
  2. 規劃戲曲VR或AR演示整體空間設備建置。
  3. 熟識戲曲VR或AR的功能及設備之操作。
  4. 規劃戲曲VR或AR演示空間經營及管理。
  5. 實體表演及虛擬演示之結合,將傳統戲曲表演推廣至校外,甚至拓展至國際表演藝術領域。

  

質化指標:

  1. 跨領域(VR/AR)合作,思考傳統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創作可能性。
  2. VR/AR拍攝、後製及觀看方式等工程,將傳統表演藝術打破時空限制呈現給觀眾。
  3. 本計畫將組織團隊參與製作討論、交流,增進彼此對VR/AR科技的運用有更多的想法,以利將推廣傳統戲曲文化。
  4. VR/AR的呈現,吸引更多潛在觀眾的關注,以利學校招生效益。
  5. 透過合作夥伴推廣本計畫VR/AR的演示,加速國際化能見度。

 

量化指標:

  1. VR/AR業界合作夥伴1家公司。
  2. 與校外專家學者合作1人。
  3. 拍攝VR/AR作品5部(文物、基本功示範教學、妝扮、演出片段)。
  4. 參與拍攝VR/AR師生及團員約10名。
  5. 製作VR/AR作品 APP 1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