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1:專業培育平台(110年度)

永續發展目標

 

分項計畫

2-1 專業培育平台

活動名稱

2-1-1:京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辦理單位

京劇團

活動時間

110年1月5日至12月12日

計畫特色與活動內容

本校京劇團秉持培育具有傳統戲曲獨當一面之專業演員,提升青年學子表演能力,繼承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結合本校京劇學系,由系上推薦優秀人才,依行當、學生資質及個人特色,以小班教學,師徒相傳的方式,為學生打造學習劇目,並於本團安排正式公開公演,部分演出並加入戲曲音樂學系學生,參與本團大中小型不等的各式演出,提供青年學子更多實戰經驗磨練。

本次由京劇學系謝樂(青衣)、史潔愉(武旦)、林伯諺(武生)、李軒綸(武生)、奈諾‧伊安(小生),五名學生參與。

種子團員廖亮慈(武旦)、陳玉白(武旦)。

本次教學分為兩部分,一以本團資深演員傳授其代表作。二為聘請校外師資,傳授經典劇作。以下為各傳習劇目之簡介:

一、《春草闖堂》

此劇為花旦代表劇目,唱、念、做、表兼具,並展現春草小丫頭活靈活現、活潑俏皮之姿。搭配之丑角、小生,需有良好靈活的表演功底,皆為劇中重要角色。

傳承藝師:朱民玲、趙揚強。學員:謝樂、廖亮慈、奈諾‧伊安。

二、《雅觀樓》

此劇為武小生、武生之重頭戲,需連唱帶武,後帶開打,耍渾天槊、令旗之技巧,是小生、武生難度頗高之劇目,考驗演員之功底。

傳承藝師:趙揚強。學員:李軒綸、林伯諺、奈諾‧依安。

三、《百花贈劍》

本劇表演重點在於江花佑為掩護海俊,與百花公主三人間有著各種戲曲動作設計,百花公主最後對這位英俊的闖入者一見鍾情,側重於旦角與小生之間的默契。

傳承藝師:趙揚強。學員:謝樂、奈諾‧依安。

四、《拾畫叫畫》

此劇為崑曲巾生家門戲,出自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全場由小生一人在舞台上四十分鐘的獨角戲。著重眼神、做表、腳步、唱念之氣口、身段之掌握,演出書生書卷氣與對畫中美人的癡情、深情與好奇。

傳習藝師:趙揚強。學員:奈諾‧伊安。

五、《廉錦楓》

此劇為梅派經典劇目。表現東方美人魚暢遊海底世界,唱做並重,歌舞雙絕,把觀眾引入想像的海間。

傳承藝師:郭勝芳。學員:謝樂。

六、《蜈蚣嶺》

此劇出自於《水滸傳》,武松自血濺鴛鴦樓之後,畏罪逃避,行及蜈蚣嶺,行俠仗義的故事。劇中開打、跟斗、蓬頭等技巧,為武生演藝難度頗大之劇目。

主排藝師:曾漢壽。學員:李軒綸。

七、《泗州城》

此劇為武旦開蒙劇目,訓練武旦唱念做打,尤以需踩蹻開打,踢出手等,展現武旦功力。

主排藝師:曾漢壽。學員:史潔愉、廖亮慈、陳玉白。

八、《周瑜歸天》

出自《三國演義》。周瑜定下假途滅虢之計。被孔明識破,命張飛埋伏,活擒周瑜,周瑜大敗憂憤而亡。此劇為小生、武生代表劇目,前紮靠後短打,並有高桌翻下等高難度技巧。

傳習藝師:趙揚強。學員:林伯諺。

九、《奪太倉》

聘請楊蓮英老師傳授瀕臨失傳老戲《奪太倉》,培訓武旦之腰、腿、把子功、踢出手之技巧,同時具有紮靠、短打等不同行頭服裝造型的之功法。除了武旦之外,全劇之排場、唱念、各行當角色人物詮釋,一並說戲排演。非但是以戲帶功,更為臺灣劇壇保存面臨絕版之劇作。

傳習藝師:楊蓮英。排演指導:曾漢壽。

學員:史潔愉、廖亮慈、陳玉白,林伯諺。

十、《韓非‧李斯‧秦始皇》

本劇為本團今年度(2021)新編大戲,由曾永義、王瓊玲編劇,曾漢壽導演,劇中旦角「荇兒」一角由本團朱民玲擔任藝術指導、設計身段,教導新秀。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劇今年演出取消。但已進行排練和教學。

藝術指導:朱民玲。學員:謝樂。

計畫績效

質化指標

專精學員行當表現技巧,加強演員紮實的基本功,擴充學員的劇目人物表演特色之掌握度,增加實際舞台的演出經驗,培養演出的團隊精神,敬業態度,並厚實基本功基礎,紮下終身的自學力。

計畫績效

量化指標

  1. 重點培育學生5名。

  2. 種子團員2名。

  3. 培訓工作坊及講座時數1232~1536小時。

  4. 參與劇團演出每人13~29場,並於部分場次擔任主演。

績效指標

說明

武生組學習劇目:

《雅觀樓》,傳習藝師:趙揚強。

《蜈蚣嶺》,排演指導:曾漢壽。

《周瑜歸天》,傳習藝師:趙揚強。

武生組學員:李軒綸、林伯諺。

小生組學習劇目:

《春草闖堂》,傳習藝師:趙揚強。

《百花贈劍》,傳習藝師:趙揚強。

《拾畫叫畫》,排演指導:趙揚強。

小生組學員:奈諾‧伊安。

旦角組學習劇目:

《春草闖堂》,傳習藝師:朱民玲。

《百花贈劍》,傳習藝師:朱民玲。

《廉錦楓》,傳習藝師:郭勝芳。

《韓非‧李斯‧秦始皇》教學及排演,排演指導:朱民玲。

旦角組學員:謝樂。

武旦組學習劇目:

《奪太倉》,傳習藝師:楊蓮英。

《泗州城》,排演指導:曾漢壽。

武旦組學員:史潔愉、廖亮慈、陳玉白。

強化學員之做表、基本功、把子功、唱腔技巧等,學習舞台排場,文武場樂隊合作,並傳承經典劇目。

 

 

分項計畫

2-1 專業培育平台

活動名稱

2-1-2:綜藝團專業培育平台

辦理單位

綜藝團

活動時間

110年3月1日至12月27日

計畫特色與活動內容

從二月開始,即有大四生進入職場全時實習服務與產業接軌政策,本團有機會收錄7位實習生與本團專業演員老師一起共享共同提升節目藝術質感及技藝精進。但因疫情嚴峻,減少了許多演出機會,但也創造更多時間及機會安排專業技藝精銳訓練外,並擴展強化藝術類跨域的專業知識課程,特別邀請在專業領域有豐富的經驗的業師同步進行跨域教育訓練,建構「連結」與「永續」的共學環境。培育課程分為二部份:

1、實務操作耕耘:「專業技藝精進」,與專業團員老師透過實務操作演練互相砥礪,耕耘紮實的功夫底蘊,並提升節目藝術質感與默契。

2、跨域共學創新:

課程1:戲劇「角色建構」工作坊-由鍾伯淵導演授課,工作坊自3月進行至7月,從主題線性發展延伸,讓實習生與重點培育團員以「象徵」的語言、情緒、肢體、即興和扮演之訓練目的引導劇場中自我與角色熠熠發光。

課程2:「跨領域開創性課程-戲劇編//演工作坊」,邀請當代創作鬼才陳彥斌導演,以「創作」為主題,以物件為主體,從日常察覺的物件現象發想,從小品中理解自己的當下作品想像狀態,即是「以物件形式表現自我」創作風格的啟發。

課程3:「肢體開創與舞蹈表演」邀請豐富閱歷的董怡芬老師授課,而身體的能量是來自平時循序漸進的累積,以最佳身體量能在台體現。

計畫績效

質化指標

  1. 以跨域專業知識課程共學創新,以訓演同步,培育實習生紮實功夫底蘊。

  2. 連結外界資源,擴展專業知識,循序漸進慢慢累積滋養默契的能量,逐步發展成為銜接職場人才,成為提供學子之最佳培育平台。

  3. 本團為扶植對戲劇、舞蹈、民俗技藝等有志之在校學生及校友青年,共同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延續而努力,實現學校到職場的育成過程中,進而培育出全方位的演員,並成為表演藝術市場中競爭優秀人才。

計畫績效

量化指標

  1. 跨域專業培育課程約120堂以上:

  • 課程13月到7月課程,戲劇「角色建構」工作坊。

  • 課程27月到9月課程,戲劇「編//演」工作坊。

  • 課程37月到9月課程,「肢體開創與舞蹈表演」。

  1. 參與展演3場次。

  • 實習生(含幕後工作人員)7名。

  • 團員種子教師30名。

  1. 執行製作人才培育。

  • 實習生3名。

  • 團員種子教師3名。

  1. 觀眾藝術涵養文化小尖兵觀賞人次四場次約2,000人次以上。

績效指標

說明

本次執行計畫參與實習生共有7位同學,其中有4位吳惟新、孫可恩、康元貞、湯絜心等對參與演出極為有興趣,因此本團派有一對一的業師指導技藝精進教學外,同時也與老師同台演出,以訓演同步教學養成方式,提升學生在展演中的應變的能力,另外3位張禎娟、李依蔆、謝芷盈同學對幕後藝術行政工作有興趣,從演出系統性規劃、籌備、溝通協調到展演參與整個製作過程,從做中學中體驗到職場實戰經驗累積,同時也共同參與跨域專業課程的培育,擴展專業知識,共學創新,提升職場能力,循序漸進慢慢累積滋養能量,逐步發展成為銜接職場人才,成為提供學子之最佳平台。

 

分項計畫

2-1 專業培育平台

活動名稱

2-1-3:青年實習劇團專業培育平台

辦理單位

青年實習劇團

活動時間

110年10月23日至12月04日

計畫特色與活動內容

為承繼發揚傳統戲曲藝術,培育新秀⼈才,針對有潛力的青年從業者進行重點培訓,藉由經典劇目的傳承,全面提升青年演員的表演能力,以演代訓,提供青年學子更多實戰經驗磨練。

歌仔戲由唐美雲老師培訓,內容包含傳統劇目《牛頭山》、《呂蒙正》、《駱巴風雲》,以折子戲精萃的訓練歌仔戲的生、旦、武生、武旦專精「四功五法」的培訓。

客家戲由本校教師李菄峻編導《天上聖母》,由新秀林郁玲、彭羽如、葉晏瑜、吳佩穎等擔任主要角色。

傳統音樂:林禧荃、邱俊明、張家碩、江軍等參與。

《天上聖母》劇情簡介:

媽祖信仰是臺灣普遍民間信仰。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人重要精神託付。臺灣為媽祖建廟,廟宇有名為「天后」,主要祀奉皆為媽祖,510座以上,有廟史可考者40座,建於明代3座,清代37。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大陸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雖每年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但實際上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傳統媽祖外,自成體系的臺灣本土神祇。

本題材取自「天上聖母」,民間又稱媽祖、「媽祖婆」為主軸,這位人稱媽祖為「海上女神」,在大家的心目中,媽祖就如同大地慈母,慈暉普照天下有著犧牲、奉獻、以慈母般的精神,關懷天地萬物的心腸。

第一幕戲,搬演林默娘,立誓發願一生向佛,不願嫁人;第二幕,搬演林默娘聰慧過人,終身未婚,後常於海湧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但在一次海妖作亂中,他施分神之術,救回了父親與許多漁民,但卻還是失去了親哥哥,他仰天問佛,最終受觀音點化得道;第三天,搬演林默娘降伏千里眼與順風耳,下海將興風作浪的海怪海晏公收伏,四海昇平,他得道登仙,受萬民香火,立廟天后。

《送鄉》劇情大綱:

宋湘一生,他集詩人、清官、教育家、書法家于一身,為國為民有卓越貢獻。清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時,宋湘由於過度勞累,在睡眠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逝後無錢辦葬,靈柩奉旨從湖北移歸梅縣,老友們與一位小女孩,扛起了送返宋公回故鄉之路。這趟步行路途中,老友們向這個小女孩回憶這個宋公的過往,從春天走冬天,從宋公開書院聊到雲南抗洪災,一路上他們共同回顧了這位梅縣客家人的一生。

以上二齣戲結合各行當角色,客家學系、傳統音樂學系、劇場藝術學系30人等參與參與演出。

計畫績效

質化指標

  1. 學員組成涵蓋表演、音樂、技術等不同專業之表演藝術團隊,以跨學系、跨專業之組織管理精神,有效結合劇團之展演創作與組織管理。

  2. 依據培訓學員之專長及特質,調整培訓師資,安排參與本校京劇團、綜藝團、青年實習劇團演出計畫,精進及實踐所學。

  3. 邀請校內外表演藝術、文化創意、藝術管理及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針對學員之展演、技術、管理、研究工作表現進行評鑑,提升學員個人整體表現。

計畫績效

量化指標

培育學生共16名,客家戲4名、歌仔戲4名,戲曲音樂4名,劇場藝術4名。

績效指標

說明

  1. 培育實習學員16位:

客家戲:

教師:李菄峻

培育:林郁玲、彭羽如、葉晏瑜、吳佩穎。

歌仔戲:

教師:唐美雲

培育:吳承恩、陳韡慈、李嘉泉、黃嫀禎。

戲曲音樂:

教師:陳玉環

培育:林禧荃、高平安、邱俊明、張家碩。

劇場藝術:

教師:鄭孝先

培育:葉子忻、楊淯舒、徐韻雅、葉欣萸。

  1. 本次歌仔戲由唐美雲老師培訓,以折子戲精萃的訓練歌仔戲的生、旦、武生、武旦專精「四功五法」演訓練,新秀朱念緯、吳旻真、范心瑜、梁芳毓、鮑賜安、蘇柏瑞、吳承恩及李嘉泉、陳韡慈、黃嫀禎等學員。

  2. 客家戲部分則由李菄峻老師以大戲《天上聖母》、《送鄉》磨練學員挑戰2小時的大型劇目,在角色詮釋和體力上,都是一大考驗,加速學員在表演上的進步,對鼓佬和主胡需要掌握全劇之音樂脈動,必須靠平時紮實的功夫和排練之餘,不斷地背戲。培訓期間,亦積極為學員尋找舞台,嘗試其他演出,「千練不如一演」,以達「以演代訓」精神。

  3. 《天上聖母》、《送鄉》,由新秀林郁玲、彭羽如、葉晏瑜、游君萍等擔任主要角色;吳佩穎、葉瑋樺、羅苡甄、洪芸家、湯佳玲、陳星佑、李金城等配角

  4. 本次演出音樂由年輕鼓佬張育婷帶領江軍、下手,林禧荃、張家碩、陳玉環老師帶領著邱俊、高平安明完成演出。

  5. 劇場藝術幕後皆需要眾多專業人員,本次由鄭孝先老師指導帶領年輕葉子忻、徐韻雅、葉欣萸、楊淯舒等,眾多專業人員共同協助完成。

  6. 戲曲藝術是流傳於我們民族的重要文化,需有接班人延綿不絕的代代傳遞,讓每一代觀眾都有好戲可看。仰賴躍升計畫給予的經費補助,培訓完整的教育訓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