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客家戲學系《乞米養狀元》
分項計畫 |
1-1-3 客家戲學系《乞米養狀元》 |
---|---|
活動名稱 |
《乞米養狀元》 |
辦理單位 |
客家戲學系 |
活動時間 |
110年11月20日14:30 |
活動地點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演藝中心 |
計畫特色與活動內容 |
為製作年度大戲,本系於教學規劃整合了「主副修」、「客家戲曲專題」、「基礎/進階唱腔」、「畢戲曲導演學」、「畢業製作」、「實習演出」之課程與師資,將年度大戲之教學、演練與實習展演結合為一,並進行跨年級之教學與鍛練,動員全系之力成就年度大戲的展演。延聘業界師資黃鳳珍與張雪英,搭配本系課程規劃內之資深教師鄭榮興進行唱腔與身段教學。以現有之各行當術科教師暨理論學科之教師,分別進行術科鍛鍊及劇目內涵之認知與理解,有助於學生能夠全方面地理解、認知這齣年度大戲之美學特質,並且透過資深與年輕師資的搭配,進行唱腔、身段表演之學習與鍛練,一步步達到精熟之後,內化為演員的基本能力,從而展現在實際表演之呈現。《乞米養狀元》為客家採茶戲發展歷程中「客家改良戲」時期著名劇目之一。教學著重於學生詮釋角色時的「唱、唸」。唱功在劇中使用多次「平板」又稱「改良調」為主要唱腔,「平板」是由「老山歌」與「山歌子」演變而來:其演唱技巧為客家「九腔十八調」有「依字行腔」的特性,需琢磨客家語言精準度及唱腔韻味及聲量。唸功則需從精進學生對客家採茶戲劇情內容及表演方式有所認識開始,借《乞米養狀元》此經典為學習劇目,了解劇情大綱、分場大綱至角色分析,引領學生體會劇中角色因所處環境、年齡、身份等因素所述說的念白,最終整合運用至表演上。《乞米養狀元》表演藝術層次已從「小戲」成長至「大戲」,由「大戲」的藝術層次呈現,與客家三腳採茶戲「二旦一丑」編制已有所不同。製作將整合校內相關學系(劇團)之專業教師暨學生,提供技術支援,俾益於展演之完美呈現。在音樂設計暨演奏方面,特邀歌仔戲學系鄭榮興教授進行音樂設計規劃。鄭教授長期從事客家戲曲暨北管音樂之演奏及音樂設計,對於本製作俾益甚多。同時,亦將邀請本校戲曲音樂學系客家戲組之師生協助伴奏。劇場技術方面,將邀請本校劇場藝術學系協助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暨音響相關工作。衣箱管理方面由本校京崑劇團協助起箱、穿戴之工作。 |
計畫績效質化指標 |
|
計畫績效量化指標 |
|
績效指標說明 |
|
精彩影片連結 |
http://fms.tcpa.edu.tw/media/104 |
瀏覽數: